[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内嵌叉指NMOS双向SCR结构的ESD保护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62269.9 | 申请日: | 2015-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778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梁海莲;王鑫;顾晓峰;丁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7/02 | 分类号: | H01L2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具有内嵌叉指NMOS双向SCR结构的ESD保护器件,可用于片上IC的ESD保护电路。主要由P衬底、P外延、第一N阱、P阱、第二N阱、第一N+注入区、第一P+注入区、第二N+注入区、第三N+注入区、第二P+注入区、第四N+注入区、第五N+注入区、第三P+注入区、第六N+注入区、若干多晶硅栅、若干薄栅氧化层、若干浅隔离槽构成。该器件一方面在正、反向的ESD脉冲作用下,器件内部均存在一条结构对称,电学特性完全相同的ESD电流泄放路径,可提高器件的ESD电流泄放能力,实现ESD脉冲的双向防护,另一方面由NMOS M1和M2管构成的叉指NMOS结构与寄生P阱电阻形成阻容耦合电流路径,以增强器件的ESD鲁棒性,降低SCR电流导通路径中的电流密度,增大SCR的导通电阻,提高维持电压。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内嵌叉指 nmos 双向 scr 结构 esd 保护 器件 | ||
【主权项】:
一种具有内嵌叉指NMOS双向SCR结构的ESD保护器件,其包括双向SCR结构的ESD电流泄放路径和内嵌叉指NMOS和寄生电阻形成的阻容耦合电流路径,以提高器件的ESD鲁棒性和电流导通均匀性,增强器件的维持电压,其特征在于:主要由P衬底(101)、P外延(102)、第一N阱(103)、P阱(104)、第二N阱(105)、第一浅隔离槽(106)、第一N+注入区(107)、第二浅隔离槽(108)、第一P+注入区(109)、第三浅隔离槽(110)、第二N+注入区(111)、第三N+注入区(112)、第二P+注入区(113)、第四N+注入区(114)、第五N+注入区(115)、第四浅隔离槽(116)、第三P+注入区(117)、第五浅隔离槽(118)、第六N+注入区(119)、第六浅隔离槽(120)、第一多晶硅栅(122)、第一薄栅氧化层(121)、第二多晶硅栅(124)、第二薄栅氧化层(123)构成;所述P外延(102)在所述P衬底(101)的表面区域;在所述的P外延(102)表面区域从左到右依次设有所述第一N阱(103)、所述P阱(104)和所述第二N阱(105),所述第一N阱(103)的左侧与所述P外延(102)的左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一N阱(103)的右侧与所述P阱(104)的左侧相连,所述P阱(104)的右侧与所述第二N阱(105)的左侧相连,所述第二N阱(105)的右侧与所述P外延(102)的右侧边缘相连;在所述第一N阱(103)的表面部分区域从左到右依次设有所述第一浅隔离槽(106)、所述第一N+注入区(107)、所述第二浅隔离槽(108)、所述第一P+注入区(109)和所述第三浅隔离槽(110),所述第一N阱(103)的左侧边缘与所述第一浅隔离槽(106)左侧相连,所述第一浅隔离槽(106)的右侧与所述第一N+注入区(107)的左侧相连,所述第一N+注入区(107)的右侧与所述第二浅隔离槽(108)的左侧相连,所述第二浅隔离槽(108)的右侧与所述第一P+注入区(109)的左侧相连,所述第一P+注入区(109)的右侧与所述第三浅隔离槽(110)的左侧相连,所述第三浅隔离槽(110)的右侧与所述第二N+注入区(111)的左侧相连;所述第二N+注入区(111)横跨在所述第一N阱(103)和所述P阱(104)的表面部分区域;在所述P阱(104)的表面部分区域从左到右依次设有所述第一多晶硅栅(122)、所述第一薄栅氧化层(121)、所述第三N+注入区(112)、所述第二P+注入区(113)、所述第四N+注入区(114)、所述第二多晶硅栅(124)、所述第二薄栅氧化层(123),所述第一多晶硅栅(122)在所述第一薄栅氧化层(121)的上方,所述第二多晶硅栅(124)在所述第二薄栅氧化层(123)的上方,所述第一薄栅氧化层(121)的左侧与所述第二N+注入区(111)的右侧相连,所述第一薄栅氧化层(121)的右侧与所述第三N+注入区(112)的左侧相连,沟道长度D1可根据被保护电路的工作电压调节,所述第三N+注入区(112)的右侧与所述第二P+注入区(113)的左侧相连,所述第二P+注入区(113)的右侧与所述第四N+注入区(114)的左侧相连,所述第四N+注入区(114)的右侧与所述第二薄栅氧化层(123)的左侧相连,所述第二薄栅氧化层(123)的右侧与所述第五N+注入区(115)的左侧相连,沟道长度D2可根据被保护电路的工作电压调节;所述第五N+注入区(115)横跨在所述第二N阱(105)与所述P阱(104)的表面部分区域;在所述第二N阱(105)的表面部分区域从左到右依次设有所述第四浅隔离槽(116)、所述第三P+注入区(117)、所述第五浅隔离槽(118)、所述第六N+注入区(119)和所述第六浅隔离槽(120),所述第四浅隔离槽(116)的左侧与所述第五N+注入区(115)的右侧相连,所述第四浅隔离槽(116)的右侧与所述第三P+注入区(117)的左侧相连,所述第三P+注入区(117)的右侧与所述第五浅隔离槽(118)的左侧相连,所述第五浅隔离槽(118)的右侧与所述第六N+注入区(119)的左侧相连,所述第六N+注入区(119)的右侧与所述第六浅隔离槽(120)的左侧相连,所述第六浅隔离槽(120)的右侧与所述第二N阱(105)的右侧边缘相连;第一金属1(125)与所述第一N+注入区(107)相连,第二金属1(126)与所述第一P+注入区(109)相连,第三金属1(127)与所述第一多晶硅栅(122)相连,第四金属1(128)与所述第三N+注入区(112)相连,第五金属1(129)与所述第二P+注入区(113)相连,第六金属1(130)与所述第四N+注入区(114)相连,第七金属1(131)与所述第二多晶硅栅(124)相连,第八金属1(132)与所述第三P+注入区(117)相连,第九金属1(133)与所述第六N+注入区(119)相连;所述第三金属1(127)与第一金属2(134)相连,所述第五金属1(129)与所述第一金属2(134)相连,所述第七金属1(131)与所述第一金属2(134)相连;所述第四金属1(128)与第十金属1(136)相连,所述第六金属1(130)与所述第十金属1(136)相连;所述第一金属1(125)与第二金属2(135)相连,所述第二金属1(126)与所述第二金属2(135)相连,用作器件的电极端A;所述第八金属1(132)与第三金属2(137)相连,所述第九金属1(133)与所述第三金属2(137)相连,用作器件的电极端D。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21062269.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柔性导电线及设置有所述柔性导电性的柔性背板
- 下一篇:平板基座支撑装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 基本电气元件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7-00 由在一个共用衬底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半导体或其他固态组件组成的器件
H01L27-01 .只包括有在一公共绝缘衬底上形成的无源薄膜或厚膜元件的器件
H01L27-02 .包括有专门适用于整流、振荡、放大或切换的半导体组件并且至少有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包括至少有一个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无源集成电路单元的
H01L27-14 . 包括有对红外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者微粒子辐射并且专门适用于把这样的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或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控制电能的半导体组件的
H01L27-15 .包括专门适用于光发射并且包括至少有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半导体组件
H01L27-16 .包括含有或不含有不同材料结点的热电元件的;包括有热磁组件的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7-00 由在一个共用衬底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半导体或其他固态组件组成的器件
H01L27-01 .只包括有在一公共绝缘衬底上形成的无源薄膜或厚膜元件的器件
H01L27-02 .包括有专门适用于整流、振荡、放大或切换的半导体组件并且至少有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包括至少有一个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无源集成电路单元的
H01L27-14 . 包括有对红外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者微粒子辐射并且专门适用于把这样的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或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控制电能的半导体组件的
H01L27-15 .包括专门适用于光发射并且包括至少有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半导体组件
H01L27-16 .包括含有或不含有不同材料结点的热电元件的;包括有热磁组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