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坑道式电加热蓄热体结构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53890.1 | 申请日: | 2016-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9002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邢作霞;李媛;姜立兵;康爱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D13/02 | 分类号: | F24D13/02;F24D19/10 |
代理公司: | 沈阳智龙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115 | 代理人: | 周智博;宋铁军 |
地址: | 110870 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坑道式电加热蓄热体结构,该结构包括换热装置、以及与换热装置连接的储热装置,换热装置为设置在绝热外壳内的换热管,换热管两端分别为进水口和出水口,在绝热外壳上设置有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其工作原理是云平台无线传送或手动触摸键盘将蓄热预测数值写入预置器,再传入蓄热监控界面中,通过本地DSP控制器进行控制,没有达到预测设置目标去级联加热调节器,做变频鼓风和炉丝组合控制完成加热蓄热控制,以此形成一个循环系统。其具有结构巧妙,安全可靠,运行费用低的优势,并且可以起到削峰填谷,提高电网负荷利用率的作用。 | ||
搜索关键词: | 坑道 加热 蓄热 结构 控制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坑道式电加热蓄热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换热装置、以及与换热装置连接的储热装置,换热装置为设置在绝热外壳(14)内的换热管(13),换热管(13)两端分别为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在绝热外壳(14)上设置有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15);储热装置包括方形坑道式蓄热砖(1)和储存加热丝(2),储存加热丝(2)设置在方形坑道式蓄热砖(1)的坑道内,在蓄热砖(1)内形成热风通道(6),热风通道(6)首尾相连形成贯通的通道,该通道的两端分别为进风口(7)和出风口(8),进风口(7)通过管路连接至换热出风口(15),出风口(8)通过管路连接至换热进风口;在进风口(7)和出风口(8)位置设置可控阀门(9);该结构还包括变频风机(10),变频风机(10)的一端与进风口(7)连通,变频风机(10)的另一端与换热出风口(15)连通;在换热装置与储热装置连接的管路上也设置有绝热外壳;该结构还包括控制系统(16),控制系统(16)控制加热丝(2)、变频风机(10)和可控阀门(9);蓄热结构体由多个正方体型固体蓄热砖垛叠组成,垛叠之后在结构体内部形成小坑道和大坑道;每个蓄热体有两个小坑道一个大坑道共三个坑道用来放置大小不同的储存加热丝(2)并作为通风散热的热风通道使用;控制系统(16)包括云平台数值预置器(16‑0)、蓄热监控界面(16‑1)、本地DSP控制器(16‑2)和级联加热调节器(16‑3);云平台数值预置器(16‑0)连接蓄热监控界面(16‑1),蓄热监控界面(16‑1)连接本地DSP控制器(16‑2),本地DSP控制器(16‑2)连接级联加热调节器(16‑3),级联加热调节器(16‑3)连接变频风机(10)和储存加热丝(2);该蓄热体结构的控制是根据所需蓄热量和用户负荷的不同而调节供热量及产热量;利用云平台无线传送或手动触摸键盘将蓄热数值写入预置器(16‑0),再传入蓄热监控界面(16‑1)中,通过本地DSP控制器(16‑2)进行控制,没有达到预置目标去蓄热体结构的级联加热调节器(16‑3),做变频鼓风和炉丝组合控制完成加热蓄热控制,以此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以达到多用低峰电、少用高峰电加热的目的,实现节能蓄热控制的目的。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工业大学,未经沈阳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053890.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洗浴废水净化的高效人工快渗装置
- 下一篇: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