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甲醇转化为丙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74755.5 | 申请日: | 2016-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29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徐又春;孙秋荣;郭劲鹤;李爱国;董海芳;张钟岩;曾菁;冯好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广州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11/06 | 分类号: | C07C11/06;C07C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62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甲醇转化为丙烯的方法,主要特征在于,在自上而下串联设置的第一甲醇制二甲醚反应器和第二甲醇制二甲醚反应器内进行醚化反应,在自上而下串联设置的第一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第二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和第三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以及自上而下串联设置的第四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第五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和第六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内进行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自烯烃分离单元返回的第一路富含碳2烯烃组分对醚化级间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冷却,第二路富含碳2烯烃组分和第三路富含碳2烯烃组分分别作为醚化反应提升器和第二反应塔提升器内催化剂的提升气体。本发明可用于将甲醇转化为丙烯。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醇 转化 丙烯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甲醇转化为丙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nA、甲醇原料(1)与稀释剂(2)混合并换热后进入第一甲醇制二甲醚反应器(3),与再生催化剂接触进行醚化反应;/nB、从第一甲醇制二甲醚反应器(3)引出醚化级间反应生成气体,醚化级间反应生成气体与稀释剂(2)以及自烯烃分离单元(20)返回的第一路富含碳2烯烃组分(51)在醚化反应急冷混合器(4)内混合,形成的醚化反应急冷混合器混合物进入第二甲醇制二甲醚反应器(6),与来自第一甲醇制二甲醚反应器(3)的催化剂接触进行醚化反应,得到预反应产物以及预积碳催化剂,预积碳催化剂向下进入醚化反应提升器(28),预反应产物从第二甲醇制二甲醚反应器(6)引出并分为第一路预反应产物(61)、第二路预反应产物(62)、第三路预反应产物(63)、第四路预反应产物(64)、第五路预反应产物(65)和第六路预反应产物(66);/nC、向醚化反应提升器(28)通入自烯烃分离单元(20)返回的第二路富含碳2烯烃组分(52),将醚化反应提升器(28)内的预积碳催化剂提升至第二反应塔缓冲罐(29);/n稀释剂(2)以及自烯烃分离单元(20)返回的碳4~碳6烃组分(23)与第一路预反应产物(61)汇合,形成的混合物在含氧化合物制丙烯进料/产物换热器(7)与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产物换热后进入含氧化合物制丙烯进料加热装置(8)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混合物进入第一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9),与来自第二反应塔缓冲罐(29)的预积碳催化剂接触进行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进入第二反应塔缓冲罐(29)的第二路富含碳2烯烃组分(52)随预积碳催化剂进入第一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9)、参与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nD、从第一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9)引出含氧化合物制丙烯第一级间反应生成气体,含氧化合物制丙烯第一级间反应生成气体与稀释剂(2)以及第二路预反应产物(62)在第一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急冷混合器(10)内混合,形成的第一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急冷混合器混合物进入第二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1),与来自第一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9)的催化剂接触进行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nE、从第二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1)引出含氧化合物制丙烯第二级间反应生成气体,含氧化合物制丙烯第二级间反应生成气体与稀释剂(2)以及第三路预反应产物(63)在第二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急冷混合器(12)内混合,形成的第二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急冷混合器混合物进入第三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3),与来自第二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1)的催化剂接触进行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nF、第三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3)内参与反应后的催化剂向下进入第二反应塔提升器(30),向第二反应塔提升器(30)通入自烯烃分离单元(20)返回的第三路富含碳2烯烃组分(53),将第二反应塔提升器(30)内的催化剂提升至第三反应塔缓冲罐(31);/n从第三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3)引出含氧化合物制丙烯第三级间反应生成气体,含氧化合物制丙烯第三级间反应生成气体与稀释剂(2)以及第四路预反应产物(64)在第三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急冷混合器(14)内混合,形成的第三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急冷混合器混合物进入第四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5),与来自第三反应塔缓冲罐(31)的催化剂接触进行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进入第三反应塔缓冲罐(31)的第三路富含碳2烯烃组分(53)随催化剂进入第四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5)、参与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nG、从第四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5)引出含氧化合物制丙烯第四级间反应生成气体,含氧化合物制丙烯第四级间反应生成气体与稀释剂(2)以及第五路预反应产物(65)在第四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急冷混合器(16)内混合,形成的第四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急冷混合器混合物进入第五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7),与来自第四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5)的催化剂接触进行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nH、从第五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7)引出含氧化合物制丙烯第五级间反应生成气体,含氧化合物制丙烯第五级间反应生成气体与稀释剂(2)以及第六路预反应产物(66)在第五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急冷混合器(18)内混合,形成的第五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急冷混合器混合物进入第六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9),与来自第五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7)的催化剂接触进行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得到富含丙烯的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产物和待生催化剂,待生催化剂向下进入第三反应塔提升器(32),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产物进入含氧化合物制丙烯进料/产物换热器(7)换热后再进入烯烃分离单元(20)进行分离,得到富含碳2烯烃组分、丙烯(21)、丙烷(22)、碳4~碳6烃组分(23)以及碳7以上烃重组分(24),富含碳2烯烃组分再分为第一路富含碳2烯烃组分(51)、第二路富含碳2烯烃组分(52)和第三路富含碳2烯烃组分(53);/nI、向第三反应塔提升器(32)通入氮气(26),将第三反应塔提升器(32)内的待生催化剂提升至分离料斗(33),分离料斗(33)内的待生催化剂向下进入再生器(35)进行烧焦再生,再生得到的再生催化剂向下进入再生器提升器(36),向再生器提升器(36)通入氮气(26),将再生器提升器(36)内的再生催化剂提升至甲醇制二甲醚反应器上部料斗(25),甲醇制二甲醚反应器上部料斗(25)内的再生催化剂向下进入第一甲醇制二甲醚反应器(3);/n上述操作过程所用的各甲醇制二甲醚反应器和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均为移动床反应器,移动床反应器内的催化剂依靠自身重力自上而下移动,甲醇制二甲醚反应器上部料斗(25)、第一甲醇制二甲醚反应器(3)、第二甲醇制二甲醚反应器(6)和醚化反应提升器(28)自上而下串联设置,第一甲醇制二甲醚反应器(3)和第二甲醇制二甲醚反应器(6)组成第一反应塔,第二反应塔缓冲罐(29)、第一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9)、第二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1)、第三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3)和第二反应塔提升器(30)自上而下串联设置,第一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9)、第二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1)和第三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3)组成第二反应塔,第三反应塔缓冲罐(31)、第四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5)、第五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7)、第六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9)和第三反应塔提升器(32)自上而下串联设置,第四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5)、第五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7)和第六含氧化合物制丙烯反应器(19)组成第三反应塔,分离料斗(33)、再生器(35)和再生器提升器(36)自上而下串联设置,第一反应塔、第二反应塔、第三反应塔和再生器(35)并列设置。/n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广州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广州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074755.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