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考虑潮流和灵敏度一致性等值的期望缺供电量评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27267.6 | 申请日: | 2016-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804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余娟;刘育明;朱小军;郭林;林伟;刘珏麟;马梦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G06Q10/06;G06Q5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裴娜 |
地址: | 40004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考虑潮流和灵敏度一致性等值的期望缺供电量评估方法,考虑潮流和灵敏度一致性等值的快速可靠性评估方法。利用计算机,通过程序,首先输入网络的基础数据和内网可靠性评估参数。通过潮流及灵敏度一致性的静态等值方法获得等值网络,并计算等值网络参数,建立含等值网络的内网可靠性评估的拓扑分析模型。运用蒙特卡洛法对内网系统状态进行抽样,并基于含等值网络的拓扑分析模型计算每个抽样状态的最小切负荷量,最后统计获得内网可靠性指标EENS。 1 | ||
搜索关键词: | 等值网络 灵敏度 可靠性评估 内网 潮流 拓扑分析 供电量 最小切负荷量 可靠性指标 抽样状态 基础数据 模型计算 输入网络 系统状态 期望 评估 抽样 计算机 统计 | ||
1)采集互联电网基础数据及可靠性评估参数;
2)采用基于潮流和灵敏度一致性的静态等值方法,计算等值网络的等值参数,建立等值网络的拓扑分析模型;
3)根据步骤2)中所得拓扑分析模型和约束条件,建立基于潮流、灵敏度及约束一致性等值的修正最小切负荷模型,并求解;
4)可靠性评估指标期望缺供电量EENS计算;
将互联网络节点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外网节点集合E、边界节点集合B和内网节点集合I;
步骤1)中所述互联电网基础数据包括有互联电网拓扑结构和电力设备参数,可靠性评估参数包括有内网元件个数和各元件的可用率;
所述电力设备参数包括有全部线路的阻抗参数与对地电纳参数,变压器的阻抗参数,对地导纳参数及变比参数,全部节点的对地导纳参数,发电机出力约束条件,线路传输约束条件;
步骤2)中所述等值参数包括有支路阻抗和等值对地支路导纳等值负荷等值发电机出力SeqGi;
步骤3)中所述修正最小切负荷模型为
式中,Ck为内网或边界节点k的切负荷量,NI,NB分别为内网和边界节点数量;
步骤3)中所述约束条件包括有:
3‑1)潮流平衡约束
式中:i∈(I,B,eq),PGi为发电机有功输出,PDi为节点i的负荷有功功率,QGi为发电机无功输出,QDi为节点i的负荷无功功率,Qcri为并联无功补偿注入无功功率,Vi为外部节点高压侧的电压,Vj为外部节点低压侧的电压,Gij为外部节点i和j之间的电导,Bij为外部节点i和j之间的电纳,δij为外部节点i和j之间的相角差,N为等值后全网节点数量,NB为边界节点数量,NS为平衡节点;
3‑2)内网变量约束
kItmin≤kIt≤kItmax t=1,…,NT (4)
PIGimin≤PIGi≤PIGimax i=1,…,NG (5)
QIGimin≤QIGi≤QIGimax i=1,…,NG (6)
QIcrimin≤QIcri≤QIcrimax i=1,…,Ncr (7)
式(4)~(7)中,kIt为内网有载调压变压器LTC变比,kItmin,kItmax为kIt的上下限约束,NT为内网有载调压变压器LTC的个数;PIGi和QIGi为内网发电机输出有功和无功,PIGimin,PIGimax和QIGimin,QIGimax分别是PIGi和QIGi的上下限约束,NG为内网发电机的个数;QIcri为内网并联无功补偿,QIcrimin,QIcrimax为QIcri的上下限约束,Ncr为并联无功补偿设备的个数;
3‑3)节点有功负荷消减量约束
0≤Ck≤PDk k=1,...,NI+NB (8)
至此,基于潮流和灵敏度一致性等值的修正最小切负荷模型建立完成,并采用预测原对偶内点法对该最小切负荷模型进行求解。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考虑潮流和灵敏度一致性等值的期望缺供电量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EENS的计算方法如下:4‑1)选择内网系统状态
采用蒙特卡洛法对系统状态抽样,设抽样总次数为M次,每次抽取的都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状态,则每一次抽取的系统状态概率如下:
4‑2)拓扑分析
在选择完系统状态后,对系统进行拓扑分析,将有电气联系的节点和支路划分到一个子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未经重庆大学;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127267.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延迟的启发式峰荷削减方法
- 下一篇:剩余电流保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