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活性污泥法处理湖水中胶状物的装置及其去除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137026.X 申请日: 2016-03-09
公开(公告)号: CN105585117B 公开(公告)日: 2017-11-17
发明(设计)人: 刘勇;刘喜坤;孙晓虎;张双圣;于向辉;陈红娟;梁峙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矿业大学
主分类号: C02F3/12 分类号: C02F3/12
代理公司: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12 代理人: 王新生
地址: 221008 江苏***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公开了一种活性污泥法处理湖水中胶状物装置及其去除方法,由原水池,原水输送装置,稳沉池,泥水搅拌装置,排泥管,曝气池水输入装置,曝气池,污泥池,曝气装置,曝气池水输出装置,沉淀池,清水管,清水池,污泥回流装置,支架和控制系统组成;原水经原水输送装置进入稳沉池,初沉淀后的污泥从排泥管排入污泥池,初沉淀后的污水经曝气池水输入装置进入曝气池,在曝气装置供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对胶状物进行分解,处理完成后经曝气池水输出装置进入沉淀池,二次沉淀后的清水排入清水池,二次沉淀后的活性污泥反流进稳沉池重新循环作用。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活性污泥法处理湖水中胶状物装置净化率高,泥水搅拌均匀,适用范围广阔。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活性污泥 处理 湖水 胶状 装置 及其 去除 方法
【主权项】:
一种活性污泥法处理湖水中胶状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原水池(1),原水输送装置(2),稳沉池(3),泥水搅拌装置(4),排泥管(5),曝气池水输入装置(6),曝气池(7),污泥池(8),曝气装置(9),曝气池水输出装置(10),沉淀池(11),清水管(12),清水池(13),污泥回流装置(14),支架(15),控制系统(16);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水池(1)与稳沉池(3)之间设有原水输送装置(2),所述稳沉池(3)的底部设有排泥管(5),所述稳沉池(3)的内部上方设有泥水搅拌装置(4),所述稳沉池(3)与曝气池(7)之间设有曝气池水输入装置(6),所述曝气池(7)下方设有支架(15),所述支架(15)下方设有与曝气池(7)相连接并插入其底部的曝气装置(9),所述支架(15)下方设有控制系统(16),所述曝气池(7)与沉淀池(11)之间设有曝气池水输出装置(10),所述沉淀池(11)侧壁上方与清水池(13)之间通过清水管(12)连接,所述沉淀池(11)底部与稳沉池(3)之间通过污泥回流装置(14)连接;所述曝气池(7)包括:液位传感器(7‑1),胶状物降解能力感应器(7‑2);所述胶状物降解能力感应器(7‑2)位于曝气池(7)右侧上部,胶状物降解能力感应器(7‑2)距曝气池(7)上端檐口10 mm~30 mm;所述液位传感器(7‑1)位于曝气池(7)右侧上部,液位传感器(7‑1)距其池体上端檐口3 mm~15 mm;所述稳沉池(3)、曝气池(7)及沉淀池(11)内均设有液位传感器(7‑1),液位传感器(7‑1)距其相应池体上端檐口3 mm~15 mm;所述曝气装置(9)包括:气体流量控制计(9‑1),气泵(9‑2),活性炭过滤器(9‑3),降解菌加注器(9‑4),降解菌培养分散器(9‑5),分配管(9‑6),降解菌喷射头(9‑7);所述气泵(9‑2)通过管道依次将气体流量控制计(9‑1)、活性炭过滤器(9‑3)、降解菌加注器(9‑4)、降解菌培养分散器(9‑5)串接;所述降解菌培养分散器(9‑5)的两端设有分配管(9‑6),分配管(9‑6)的数量为2~8个,多个分配管(9‑6)等距平行排列,相邻二个分配管(9‑6)间距为20 cm~50 cm;分配管(9‑6)表面上部一字排列有降解菌喷射头(9‑7),降解菌喷射头(9‑7)的数量为20~50个,多个降解菌喷射头(9‑7)等距排列,相邻二个降解菌喷射头(9‑7)间距为10 cm~20 cm;所述泥水搅拌装置(4)包括:搅拌电机(4‑1),旋转主轴(4‑2),搅拌片脊(4‑3),中心输水管(4‑4),莲花喷头(4‑5);所述旋转主轴(4‑2)固定在搅拌电机(4‑1)的输出端,旋转主轴(4‑2)中空结构,旋转主轴(4‑2)与中心输水管(4‑4)贯通;所述搅拌片脊(4‑3)的数量大于3个,多个搅拌片脊(4‑3)以中心输水管(4‑4)为轴心线等角度均匀排列,相邻搅拌片脊(4‑3)之间的夹角为10°~120°;所述旋转主轴(4‑2)及搅拌片脊(4‑3)均以中心输水管(4‑4)为轴心线做圆周运动,所述搅拌片脊(4‑3)中空结构,搅拌片脊(4‑3)与旋转主轴(4‑2)贯通;所述搅拌片脊(4‑3)外表面设有莲花喷头(4‑5)并相互贯通,莲花喷头(4‑5)的数量为2~8个,多个莲花喷头(4‑5)在搅拌片脊(4‑3)外表面一字排列,相邻二个莲花喷头(4‑5)等距值为2 cm~8 cm;所述搅拌片脊(4‑3)包括片脊内沿(4‑3‑1),片脊外沿(4‑3‑2);所述片脊内沿(4‑3‑1)的弧半径为R1,所述R1范围值为300 cm~600 cm,片脊内沿(4‑3‑1)的弧长为L1,所述L1的范围值为50 cm~150 cm;所述片脊外沿(4‑3‑2)的弧半径为R2,所述R2的范围值为310 cm~610 cm,片脊外沿(4‑3‑2)的弧长为L2,所述L2的范围值为60 cm~160 cm;所述曝气池水输入装置(6)包括:进水总管(6‑1),进水支管(6‑2),竖直分水管(6‑3);所述进水总管(6‑1)的直径为进水支管(6‑2)直径的3~5倍,所述进水支管(6‑2)的直径为竖直分水管(6‑3)直径的1~2倍,所述进水支管(6‑2)呈扁形“目”字状,所述进水支管(6‑2)的正下方均匀等距排列着竖直分水管(6‑3),各排竖直分水管(6‑3)数量为6~10个,相邻竖直分水管(6‑3)间距为20 cm~50 cm;所述原水输送装置(2)中的水泵和电磁水阀、曝气池水输入装置(6)中的水泵和电磁水阀、曝气池水输出装置(10)中的水泵和电磁水阀、泥水搅拌装置(4)中的搅拌电机(4‑1)、液位传感器(7‑1)、胶状物降解能力感应器(7‑2)、气体流量控制计(9‑1)、气泵(9‑2)、降解菌加注器(9‑4)、污泥回流装置(14)中的抽泥泵均与控制系统(16)导线控制连接;所述搅拌片脊(4‑3)由高分子材料压模成型,搅拌片脊(4‑3)的组成成分和制造过程如下:一、搅拌片脊(4‑3)组成成分:按重量份数计,二聚硫化氢3~11份,二异丙基锌7~16份,异辛酸亚锡5~14份,氨基丙酮3~22份,醋酸基丙酮10~36份,氯乙酸甲酯1~15份,浓度为19 ppm~100 ppm的丙酸异丙酯330~520份,乙二醇二醋酸酯9~23份,对氰基苯甲酸5~17份,交联剂11~24份,间羟基苯甲酸6~20份,氨基水杨酸1~12份,乙甘醇二乙醚8~15份,氯代丁烯二酸4~28份;所述交联剂为苯酰水杨酸甲酯、三乙醇胺、对甲氧基苯酚中的任意一种;二、搅拌片脊(4‑3)的制造过程,包含以下步骤:第1步、在反应釜中加入电导率为0.0006 μS/cm~0.05 μS/cm的超纯水700~950份,启动反应釜内搅拌器,转速为125 rpm~160 rpm,启动加热泵,使反应釜内温度上升至40 ℃~80 ℃;依次加入二聚硫化氢、二异丙基锌、异辛酸亚锡,搅拌至完全溶解,调节pH值为3.5~6.0,将搅拌器转速调至63 rpm~92 rpm,温度为33 ℃~65 ℃,酯化反应2~8小时;第2步、取氨基丙酮、醋酸基丙酮进行粉碎,粉末粒径为370~660目;加入氯乙酸甲酯混合均匀,平铺于托盘内,平铺厚度为17 mm~42 mm,采用剂量为1.45 kGy~4.55 kGy、能量为1.65 MeV~9.65 MeV的α射线辐照15~30分钟;第3步、经第2步处理的混合粉末溶于丙酸异丙酯中,加入反应釜,搅拌器转速为58 rpm~75 rpm,温度为75 ℃~95 ℃,启动真空泵使反应釜的真空度达到‑0.045 MPa~‑0.060 MPa,保持此状态反应5~8小时;泄压并通入氖气,使反应釜内压力为0.003 MPa~0.04 MPa,保温静置6~12小时;搅拌器转速提升至110 rpm~190 rpm,同时反应釜泄压至0 MPa;依次加入乙二醇二醋酸酯、对氰基苯甲酸完全溶解后,加入交联剂搅拌混合,使得反应釜溶液的亲水亲油平衡值为4.0~9.0,保温静置3~6小时;第4步、在搅拌器转速为90 rpm~150 rpm时,依次加入间羟基苯甲酸、氨基水杨酸、乙甘醇二乙醚和氯代丁烯二酸,提升反应釜压力,使其达到0.045 MPa~0.55 MPa,温度为100 ℃~145 ℃,聚合反应5~12小时;反应完成后将反应釜内压力降至0 MPa,降温至40 ℃~60 ℃,出料,入压模机即可制得搅拌片脊(4‑3)。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137026.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