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光源联用激光束抛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70163.3 | 申请日: | 2016-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294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邵建达;贺婷;魏朝阳;廖洋;徐学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K26/354 | 分类号: | B23K26/354;B23K26/14;B23K26/064;B23K26/0622;B23K26/082;B23K26/073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213 | 代理人: | 张泽纯,张宁展 |
地址: | 2018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双光源联用激光束抛光装置,包括脉冲或连续CO2激光光源及能量控制系统、飞秒激光光源及能量控制系统、CO2激光光束整形系统、飞秒激光光束整形系统、自动聚焦系统、振镜扫描系统、温控和四维平台联动系统。本发明是基于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利用飞秒激光高精度烧蚀和修形,结合CO2激光熔融抛光光学元件的抛光装置。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面形的光学元件,如平面、球面、非球面等,及强光光学元件抛光。 | ||
搜索关键词: | 光源 联用 激光束 抛光 装置 | ||
【主权项】:
一种双光源联用激光束抛光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脉冲或连续CO2激光器及激光能量控制系统(1)、超短脉冲激光器及激光能量控制系统(2)、CO2激光光束整形系统(3)、超短脉冲激光光束整形系统(4)、自动聚焦系统(6)、振镜扫描系统(5)、温控及四维平台联动系统(7);所述的脉冲或连续CO2激光器及激光能量控制系统(1)由连续或者脉冲CO2激光器光源(1‑1)、第一小孔(1‑2)、第一衰减片(1‑3)、第一快门(1‑4)和第一透镜(1‑5)组成,所述的超短脉冲激光器及激光能量控制系统(2)由超短脉冲激光器(2‑1)、第二小孔(2‑2)、第二衰减片(2‑3)、第二快门(2‑4)和第二透镜(2‑5)组成,所述的CO2激光光束整形系统(3)由第一扩束镜(3‑1)、第一空间光调制器(3‑2)、第一双胶合消色差透镜(3‑3)、位于该第一空间光调制器(3‑2)傅里叶频谱面上的第一针孔(3‑4)、第二双胶合消色差透镜(3‑5)和第一反射镜(3‑6)组成,所述的超短脉冲激光光束整形系统(4)由第二扩束镜(4‑1)、第二空间光调制器(4‑2)、第三双胶合消色差透镜(4‑3)、位于该第二空间光调制器(4‑2)傅里叶频谱面上的第二针孔(4‑4)、第四双胶合消色差透镜(4‑5)和第二反射镜(4‑6)组成,所述的振镜扫描系统(5)包括安装在三维可调底座上的振镜扫描系统反射镜(5‑1)、f·θ透镜(5‑2)、振镜扫描系统扩束镜(5‑3)、以及由X轴可旋转的反光镜(5‑4‑1)和Y轴可旋转的反光镜(5‑4‑2)组成的振镜扫描器(5‑4),所述的自动聚焦系统(6)由分光镜(6‑1)、聚焦物镜(6‑2)、离轴二象限信号探测器(6‑3)、与该离轴二象限信号探测器(6‑3)相连的信号处理器(6‑4)、与该信号处理器(6‑4)相连的微位移执行器(6‑5)组成,所述的温控及四维平台联动系统(7)包括四维平台(7‑2)、放置在该四维平台(7‑2)上的温度控制器(7‑1)、以及控制该四维平台(7‑2)移动的联动控制系统(7‑3);上述元件位置关系如下:所述的连续或者脉冲CO2激光器(1‑1)光源的输出激光依次经过同光轴的第一小孔(1‑2)、第一衰减片(1‑3)、第一快门(1‑4)、第一透镜(1‑5)、第一扩束镜(3‑1)和第一空间光调制器(3‑2),经该第一空间光调制器(3‑2)反射的光束依次经过同光轴的第一双胶合消色差透镜(3‑3)、第一针孔(3‑4)、第二双胶合消色差透镜(3‑5)和第一反射镜(3‑6),经该第一反射镜(3‑6)反射的光路入射到所述的振镜扫描系统反射镜(5‑1),并被该振镜扫描系统反射镜(5‑1)反射,该反射光束依次经过竖直方向的同光轴的f·θ透镜(5‑2)和振镜扫描系统扩束镜(5‑3),入射到所述的X轴可旋转的反光镜(5‑4‑1),经该X轴可旋转的反光镜(5‑4‑1)反射,进入Y轴可旋转的反光镜(5‑4‑2),经该Y轴可旋转的反光镜(5‑4‑2)反射,垂直依次进入分光镜(6‑1)和聚焦物镜(6‑2),该聚焦物镜(6‑2)将光束垂直辐射辐照到放置于所述温度控制器(7‑1)的样品上;经样品表面反射,反射光依次经聚焦物镜(6‑2)和分光镜(6‑1)后,由离轴二象限信号探测器(6‑3)采集,并传输至信号处理器(6‑4),经信号处理器(6‑4)运算产生驱动信号,从而驱动微位移执行器(6‑5)的上下微动,该微位移执行器(6‑5)与聚焦物镜(6‑2)相连,从而带动该聚焦物镜(6‑2)进行动态的离焦补偿;所述的超短脉冲激光器(2‑1)输出的激光依次经过同光轴的第二小孔(2‑2)、第二衰减片(2‑3)、第二快门(2‑4)、第二透镜(2‑5)、第二扩束镜(4‑1)和第二空间光调制器(4‑2),经该第二空间光调制器(4‑2)反射的光束依次经过同光轴的第三双胶合消色差透镜(4‑3)、第二针孔(4‑4)、第四双胶合消色差透镜(4‑5)和第二反射镜(4‑6),经该第二反射镜(4‑6)反射的光路入射到所述的振镜扫描系统反射镜(5‑1),并被该振镜扫描系统反射镜(5‑1)反射,该反射光束依次经过竖直方向的同光轴的f·θ透镜(5‑2)和振镜扫描系统扩束镜(5‑3),入射到所述的X轴可旋转的反光镜(5‑4‑1),经该X轴可旋转的反光镜(5‑4‑1)反射,进入Y轴可旋转的反光镜(5‑4‑2),经该Y轴可旋转的反光镜(5‑4‑2)反射,垂直依次进入分光镜(6‑1)和聚焦物镜(6‑2),该聚焦物镜(6‑2)将光束垂直辐射辐照到放置于所述温度控制器(7‑1)的样品上;经样品表面反射,反射光依次经聚焦物镜(6‑2)和分光镜(6‑1)后,由离轴二象限信号探测器(6‑3)采集,并传输至信号处理器(6‑4),经信号处理器(6‑4)运算产生驱动信号,从而驱动微位移执行器(6‑5)的上下微动,该微位移执行器(6‑5)与聚焦物镜(6‑2)相连,从而带动该聚焦物镜(6‑2)进行动态的离焦补偿。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170163.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二维激光切割管材的切割方法
- 下一篇:一种利用搅拌摩擦焊制备铜弹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