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移动终端的八频段双天线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01831.4 | 申请日: | 2016-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706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发明(设计)人: | 杜正伟;王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5/10 | 分类号: | H01Q5/10;H01Q5/28;H01Q1/52;H01Q1/38;H01Q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楼艮基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用于移动终端的八频段双天线系统,属于移动终端多天线设计领域,其特征在于包含左右两个对称天线单元、两条中和线、一个倒T形地支、介质板和金属地板,天线单元包含一个激励分支、接地分支、一个加载电感和一个电感加载区。激励分支和接地分支谐振在DCS、PCS、UMTS、LTE2300和LTE2500频带,接地分支、加载电感和电感加载区谐振在LTE700、GSM850和GSM900频带,天线单元可覆盖LTE700、GSM850、GSM900、DCS、PCS、UMTS、LTE2300和LTE2500频带。两条中和线用于减小两个天线单元在LTE700、GSM850和GSM900频带内的互耦,倒T形地支用于减小两个天线单元在DCS、PCS、UMTS、LTE2300和LTE2500频带内的互耦。本发明提出的用于移动终端的八频段双天线系统满足高效率、低互耦的应用需求。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移动 终端 频段 天线 系统 | ||
【主权项】:
1.用于移动终端的八频段双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含有:左天线单元(A)、右天线单元(B)、两条中和线(C1、C2)、倒T形地支(D)、介质板(E)、金属地板(F)以及五个加载电感(L),其中:介质板(E),X、Y、Z三轴分别表示厚度、宽度和长度,尺寸为0.8mm×80mm×155mm,所述介质板(E)的背面设置金属地板(F),尺寸为宽度×长度为80mm×140mm,所述介质板(E)在Z方向的顶端左、右两侧设有在Y方向上互相隔断但又对称分布的左、右向上延伸部分,在所述介质板(E)的左、右两侧的顶角部位分别设有左、右外侧延伸部分;左天线单元(A),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左上角,除了有左激励分支(a1)、左接地分支、左电感加载区以及左馈电点(a4)以外,还包括第一加载电感(L1),其中:左激励分支(a1),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正面,呈“┐”形,由位于Y向且Z向较宽的悬臂和位于Z向且Y向较窄的垂臂在拐点处连接而成,而垂臂下端与所述左馈电点(a4)相连;左接地分支,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背面,与所述金属地板(F)相连,包括第一左电感加载支端(a21)、第二左电感加载支端(a22)、第三左电感加载支端(a23)、第四左电感加载支端(a24)和第五左电感加载支端(a25),第一左电感加载支端(a21)和第二左电感加载支端(a22),沿着所述介质板(E)背面的所述金属地板(F)的未延伸部分的左上角边缘处相互垂直连接,第一左电感加载支端(a21)的右端向下垂直连接着一个带有所述第一加载电感(L1)的第三左电感加载支端(a23),而所述第三左电感加载支端(a23)与所述金属地板(F)之间连接着一个呈“┌”形的第四左电感加载支端(a24),所述第三左电感加载支端(a23)上部连接着一个沿着所述悬臂外侧开口配置的第五左电感加载支端(a25);左电感加载区,包括所述的左向上延伸部分和左外侧延伸部分,其中:左向上延伸部分,由呈矩形的第一左电感加载带(a31)和呈“└”形的第二左电感加载带(a32)从下向上依次连接而成,第一左电感加载带(a31)和第二左电感加载带(a32)之间为第一左折叠线(a31‑a32),所述第一左电感加载带(a31)和所述左接地分支的第一左电感加载支端(a21)间用第二左折叠线(a31‑a21)标注;左外侧延伸部分,呈矩形的第三左电感加载带(a33)和所述左接地分支的第二左电感加载支端(a22)从左向右依次连接而成,第三左电感加载带(a33)和第二左电感加载支端(a22)之间为第三左折叠线,所述第一左电感加载带(a31)沿着所述第二左折叠线(a31‑a21)逆时针方向向纸面外折叠90度,所述第二左电感加载带(a32)沿着所述第一左折叠线(a31‑a32)逆时针方向再向下折叠90度,所述第三左电感加载带(a33)沿所述第三左折叠线(a33‑a22)逆时针方向向纸面外折叠90度;右天线单元(B),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右上角,除了有右激励分支(b1)、右接地分支、右电感加载区以及右馈电点(b4)以外,还包括第二加载电感(L2),其中:右激励分支(b1),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正面,呈“┌”形,由位于Y向且Z向较宽的悬臂和位于Z向且Y向较窄的垂臂在拐点处连接而成,而垂臂下端与所述右馈电点(b4)相连;右接地分支,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背面,与所述金属地板(F)相连,包括第一右电感加载支端(b21)、第二右电感加载支端(b22)、第三右电感加载支端(b23)、第四右电感加载支端(b24)和第五右电感加载支端(b25),第一右电感加载支端(b21)和第二右电感加载支端(b22),沿着所述介质板(E)背面的所述金属地板(F)的未延伸部分的右上角边缘处相互垂直连接,第一右电感加载支端(b21)的左端向下垂直连接着一个带有所述第二加载电感(L2)的第三右电感加载支端(b23),而所述第三右电感加载支端(b23),与所述金属地板(F)之间连接着一个呈“┐”形的第四右电感加载支端(b24),所述第三右电感加载支端(b23)上部也连接着一个沿着所述悬臂外侧开口配置的第五右电感加载支端(b25);右电感加载区,包括所述的右向上延伸部分和右外侧延伸部分,其中:右向上延伸部分,由呈矩形的第一右电感加载带(b31)和呈“┘”形的第二右电感加载带(b32)从下向上依次连接而成,第一右电感加载带(b31)和第二右电感加载带(b32)之间为第一右折叠线(b31‑b32),所述第一右电感加载带(b31)和所述右接地分支的第一右电感加载支端(b21)间用第二右折叠线(b31‑b21)标注;右外侧延伸部分,由呈矩形的第三右电感加载带(b33)和所述右接地分支的第二右电感加载支端(b22)从右向左依次连接而成,第三右电感加载带(b33)和第二右电感加载支端(b22)之间为第三右折叠线(b33‑b22),所述第一右电感加载带(b31)沿着所述第二右折叠线(b31‑b21)逆时针方向向纸面外折叠90度,所述第二右电感加载带(b32)沿着所述第一右折叠线(b31‑b32)逆时针方向再向下折叠90度,所述第三右电感加载带(b33)沿所述第三右折叠线(b33‑b22)逆时针方向向纸面外折叠90度;倒T形地支(D),左右相对于所述的介质板(E)的纵向中心轴对称地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背面,倒“T”形的左、右横臂沿Y向与所述金属地板(F)相连;第一中和线(C1),呈倒“T”形,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正面,相对所述介质板(E)的纵向中心轴左、右对称,左、右横臂的端点分别连接到沿着所述介质板(E)的纵向中心轴左、右对称的所述左天线单元(A)的左激励分支(a1)和右天线单元(B)的右激励分支(b1)垂臂的外侧边上,在所述第一中和线(C1)的垂臂与左、右横臂的相交拐点处配置第三加载电感(L3)和第四加载电感(L4);第二中和线(C2),呈倒“T”形,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背面,相对所述介质板(E)的纵向中心轴左、右对称,左、右横臂的端点分别连接到沿着所述介质板(E)的纵向中心轴左、右对称的所述左天线单元(A)的左接地分支的第三左电感加载支端(a23)和右天线单元(B)的右接地分支的第三右电感加载支端(b23)的外侧边上,在所述第二中和线(C2)的垂臂上端处配置第五加载电感(L5),所述第二中和线(C2)的垂臂高度高于所述第一中和线的垂臂高度,所述第二中和线(C2)的横臂长度短于所述第一中和线(C1)的横臂长度。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201831.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