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向IGBT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64299.0 | 申请日: | 2016-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892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平;刘竞秀;李泽宏;任敏;张波;李肇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739 | 分类号: | H01L29/739;H01L21/331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葛启函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双向IGBT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属于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在器件正背面沟槽内栅电极的底部和侧面引入与金属电极等电位的电极以及介质层,在不影响IGBT器件阈值电压和开通的情况下,实现了对称的正、反向特性,提高了双向IGBT器件正、反向的开关速度,降低器件的开关损耗;改善了整个N型漂移区的载流子浓度分布,改善了正向导通压降和开关损耗的折中;减小了器件的饱和电流密度,改善了器件的短路安全工作区,改善了沟槽底部电场的集中,提高了器件的击穿电压,进一步提高了器件的可靠性;本发明所提出的双向IGBT制作方法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工艺步骤,与传统双向IGBT的制作方法兼容。 1 | ||
搜索关键词: | 开关损耗 载流子 短路安全工作区 功率半导体器件 正向导通压降 电场 反向特性 工艺步骤 击穿电压 降低器件 金属电极 内栅电极 浓度分布 阈值电压 电极 等电位 介质层 正背面 减小 制作 制造 对称 饱和 兼容 侧面 引入 开通 | ||
【主权项】:
1.一种双向IGBT器件,包括对称设置于N型漂移区(10)正反两面的MOS结构;所述正面MOS结构包括正面金属电极(1)、正面第一介质层(2)、位于N型漂移区(10)上表面中间的正面N+发射区(5)、正面P+发射区(6)、正面P型基区(7)、正面N型层(8)以及位于N型漂移区(10)上表面两侧的正面沟槽栅结构;所述正面P型基区(7)位于正面N型层(8)上表面,正面N+发射区(5)和正面P+发射区(6)并列位于正面P型基区(7)上表面;所述正面N+发射区(5)和正面P+发射区(6)的上表面与正面发射极金属(1)连接;所述面正面N+发射区(5)、正面P+发射区(6)、正面P型基区(7)、正面N型层(8)位于两侧的正面沟槽栅结构之间;所述背面MOS结构包括背面金属电极(21)、背面介质层(22)、位于N型漂移区(10)下表面中间的背面N+发射区(25)、背面P+发射区(26)、背面P型基区(27)、背面N型层(28)以及位于N型漂移区(10)下表面两侧的背面沟槽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MOS结构一侧的正面沟槽栅结构包括正面第一底部电极(31)、正面栅电极(32)、正面栅介质层(41)、正面第三介质层(43)、正面第五介质层(45);所述正面MOS结构另一侧的正面沟槽栅结构包括正面第二底部电极(33)、正面第三电极(34),正面第二介质层(42)、正面第四介质层(44)、正面第六介质层(46);所述正面栅电极(32)通过正面栅介质层(41)与正面N+发射区(5)和正面P型基区(7)连接;所述正面第三电极(34)通过正面第二介质层(42)与正面P+发射区(6)和正面P型基区(7)连接;所述正面第一底部电极(31)位于正面栅电极(32)的下方,所述正面第二底部电极(33)位于正面第三电极(34)的下方且正面第一底部电极(31)和正面第二底部电极(33)的上表面深度小于正面N型层(8)的结深,正面第一底部电极(31)和正面第二底部电极(33)的下表面深度大于正面N型层(8)的结深;所述正面第一底部电极(31)的上表面与正面栅电极(32)的下表面之间通过正面第三介质层(43)连接;所述正面第二底部电极(33)的上表面与正面第三电极(34)的下表面之间通过正面第四介质层(44)连接;所述正面第一底部电极(31)的下表面及侧面与N型漂移区(10)和正面N型层(8)之间通过正面第五介质层(45)连接;正面第二底部电极(33)的下表面及侧面与N型漂移区(10)和正面N型层(8)之间通过正面第六介质层(46)连接;所述正面栅电极(32)和正面栅介质层(41)的上表面与正面第一介质层(2)连接;所述第三电极(34)和第二介质层(42)的上表面与正面金属电极(1)连接;所述正面第一底部电极(31)和正面第二底部电极(33)、正面第三电极(34)与正面金属电极(1)等电位;所述背面MOS结构一侧的背面沟槽栅结构包括背面第一底部电极(231)、背面栅电极(232)、背面栅介质层(241)、背面第三介质层(243)、背面第五介质层(245);所述背面MOS结构另一侧的背面沟槽栅结构包括背面第二底部电极(233)、背面第三电极(234),背面第二介质层(242)、背面第四介质层(244)、正面第六介质层(246);所述背面MOS结构与正面MOS结构沿N型漂移区(10)的横向中线上下对称设置;所述正面第一底部电极(31)的宽度大于正面栅电极(32)和正面栅介质层(41)的宽度之和,使正面MOS结构一侧的正面沟槽栅结构呈“L”字形;所述正面第二底部电极(33)的宽度大于正面第三电极(34)和正面第二介质层(42)的宽度之和,使正面MOS结构另一侧的正面沟槽栅结构呈“L”字形的镜像;所述背面MOS结构与正面MOS结构沿N型漂移区(10)的横向中线上下对称设置。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264299.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