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电池散热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308758.0 | 申请日: | 2016-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959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8-24 |
发明(设计)人: | 陈华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陆枋志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17;H01M10/625;H01M10/6567;H01M10/656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历***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系统,用于解决现有的电池组升温问题。它包括电池芯和均温组件,其中,电池芯和均温组件彼此间隔叠加,所述均温组件包括左壳体、右壳体、导液片和进液管、出液管,其中,左、右壳体为对称结构,导液片内部腔室为冷却液通道,冷却液通道的间隙在5毫米至10毫米之间,导液片的边沿嵌入在左、右壳体的接缝内,并在导液片的四周形成胶缝,导液片两侧分别与左、右壳体之间形成均温场,在导液片的两侧面上设置有中心孔和螺旋布液槽孔,壳体和导液片通过四根出液管和一根进液管进行连接,形成冷却介质流动通道。本发明可以对均温组件中的冷却介质的流动速度加以控制,达到控制电池芯内部温度的目的。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电池 散热 系统 | ||
【主权项】:
动力电池散热系统,包括电池芯(1)、均温组件(2)和散热器(5),其中,所述电池芯(1)为平板状,所述电池芯和均温组件彼此间隔叠加并使用拉杆(6)进行拉紧,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组件(2)包括左壳体(21)、右壳体(22)、导液片(23)和进液管(24)、出液管(25),其中,左、右壳体为对称结构,并通过焊接形成一个内部密闭的壳体,焊接焊缝(221)连续沿壳体的四周边沿处展开,其中,所述左壳体(21)、右壳体(22)为金属冲压件,且向外侧设计为外凸结构(211),并在外侧面上设置有一个用于卡住电池芯的凹槽(212),并在左、右壳体的四对转角处为用于安装出液管的回流孔,顶部中间的一对为安装进液管的装配孔;所述导液片(23)为工程塑料注塑件,所述导液片(23)内部腔室为冷却液通道(231),所述冷却液通道(231)的间隙在5毫米至10毫米之间,所述导液片(23)整体为四周密封的凸字形,并在上部的突起处设置有进液口(232),所述进液口设置为安装进液管的圆孔,所述导液片(23)的边沿嵌入在左、右壳体的接缝内,并在导液片的四周设置有聚乙烯胶槽(233),聚乙烯胶槽内涂胶形成胶缝,所述导液片(23)两侧分别与左、右壳体之间形成均温场(3),所述均温场(3)间距在10至20毫米之间;在导液片(23)的中部两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对称的中心孔(234)和螺旋布液槽孔(235),其中,所述中心孔(234)直径在10毫米,所述螺旋布液槽孔以中心孔为中心螺旋布置,所述螺旋布液槽孔(235)为弧形缝隙,且缝隙自内向外为逐渐增大的,最窄处的宽度(H1)在1毫米,最宽处的宽度(H2)在3毫米,且是倾斜设置的,倾斜方向是自中心孔向出液管方向倾斜设置;在所述导液片上的四个转角处设置有与壳体上所述回流孔对应的通孔(236),所述通孔(236)与冷却液通道(231)彼此不贯通;所述壳体和导液片通过四根出液管(25)和一根进液管(24)进行连接,所述进液管、出液管与壳体、导液片接触部位使用密封圈进行密封,在进液管插入到导液片空腔内的一段设置有进液孔,在出液管(25)插入到导液片空腔内的一段设置有出液孔;所述进液管(24)与出液管(25)外接液泵和散热器(5)形成循环管路,且在循环管路中设置有一个安全蓄压泄压装置(4)。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陆枋志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济南陆枋志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308758.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