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单元制湿冷机组的乏汽余热回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44158.X | 申请日: | 2016-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231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岩;马懿峰;张淑彦;贾星桥;李文涛;李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D3/18 | 分类号: | F24D3/18;F25B15/00;F25B27/02;F01K1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11569 | 代理人: | 王加贵 |
地址: | 066004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暂无信息 | 说明书: | 暂无信息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单元制湿冷机组的乏汽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汽轮机机组、凝汽器、冷却塔、循环水泵、水/水换热器、循环水系统、热泵、热网加热器,其中循环水系统包括热网水管路、旁通水管路、混合水管路,旁通水管路连接旁通水与热网回水;水/水换热器连接凝汽器循环水与冷却塔循环水。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单元制湿冷机组,提出一种新型的乏汽余热回收系统,可将低真空技术与热泵技术有机结合,实现汽轮机乏汽余热深度利用,显著提高汽轮机的能源利用效率。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单元 湿冷 机组 余热 回收 系统 | ||
【主权项】:
一种基于单元制湿冷机组的乏汽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第一汽轮机机组(1)和第二汽轮机机组(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网回水管道(P1)、旁通水管道(P3)和混合水管道(P2),所述热网回水管道(P1)与旁通水管道(P3)合并接入混合水管道(P2);所述第一汽轮机机组(1)和第二汽轮机机组(1’)分别接入混合水管道(P2);所述混合水管道(P2)经第一汽轮机机组(1)和第二汽轮机机组(1’)后又经三通分流为第一管路(61)和第二管路(62);还包括吸收式热泵(6),所述吸收式热泵(6)包括吸收器(A)、冷凝器(C)、蒸发器(E)和发生器(G);所述第一管路(61)经热泵蒸发器(E)接入旁通水管道(P3);所述第二管路(62)经热泵冷凝器(C)、吸收器(A)接入到热网加热器(7)的水侧入口(71);所述热网加热器(7)的水侧出口(72)接入到热网供水管道(P9);所述第一汽轮机机组(1)和第二汽轮机机组(1’)分别经第一汽轮机抽汽管道(P6)和第二汽轮机抽汽管道(P7)合并接入抽汽主管道(P8),所述抽汽主管道(P8)经三通分别接入到所述热网加热器(7)的汽侧入口(73)和所述热泵发生器(G);所述第一汽轮机机组(1)包括凝汽器A(3)和冷却塔A(4),所述凝汽器A(3)和所述冷却塔A(4)之间设置有水/水换热器(5),所述凝汽器A(3)的出口端(31)通过第一阀门A(K1)连接所述水/水换热器(5)的第一进口端(51),所述水/水换热器(5)的第一出口端(52)通过串联的第二阀门A(K2)和第三阀门A(K3)连接所述凝汽器A(3)进口端(32),所述水/水换热器(5)的第二出口端(53)通过第四阀门A(K4)连接冷却塔A(4)的进口端(41),所述冷却塔A(4)的出口端(42)通过第五阀门A(K5)连接所述水/水换热器(5)的第二进口端(54);所述第四阀门A(K4)与所述冷却塔A(4)的进口端(41)之间的管路通过第六阀门A(K6)与所述第一阀门A(K1)与所述凝汽器A(3)的出口端(31)之间的管路连通,所述第五阀门A(K5)与所述冷却塔A(4)出口端(42)之间的管路通过第七阀门A(K7)与所述第二阀门A(K2)和第三阀门A(K3)之间的管路连通;所述第一阀门A(K1)与所述凝汽器A(3)的出口端(31)之间的管路通过第八阀门A(K8)与所述第二阀门A(K2)和所述第三阀门A(K3)之间的管路连通;所述第三阀门A(K3)两端的管路分别通过第九阀门A(K9)和第十阀门A(K10)与所述混合水管道(P2)上的第十一阀门A(K11)两端的管路连通;所述第一汽轮机机组(1)与所述第二汽轮机机组(1’)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完全相同;由所述第一汽轮机机组(1)与所述第二汽轮机机组(1’)联合组配,构成汽轮机的余热回收工况与纯凝工况,其中余热回收工况分为全部余热回收工况与部分余热回收工况;所述全部余热回收工况下:关闭第一汽轮机机组(1)的第一阀门A(K1)、第二阀门A(K2)、第三阀门A(K3)、第四阀门A(K4)、第五阀门A(K5)、第六阀门A(K6)、第七阀门A(K7)、第十一阀门A(K11)和第二汽轮机机组(1’)的第一阀门B(K1’)、第二阀门B(K2’)、第三阀门B(K3’)、第四阀门B(K4’)、第五阀门B(K5’)、第六阀门B(K6’)、第七阀门B(K7’)、第十一阀门B(K11’),并打开第一汽轮机机组(1)第八阀门A(K8)、第九阀门A(K9)、第十阀门A(K10)和第二汽轮机机组(1’)的第八阀门B(K8’)、第九阀门B(K9’)、第十阀门B(K10’),冷却塔A(4)、冷却塔B(4’)停止运行,混合水通过第九阀门A(K9)进入第一汽轮机机组(1)的凝汽器A(3)吸收机组全部乏汽余热,升温后的混合水经第八阀门A(K8)、第十阀门A(K10)进入混合水管道(P2),然后又通过第九阀门B(K9’)进入第二汽轮机机组(1’)的凝汽器B(3’)吸收机组全部乏汽余热,升温后的混合水经第八阀门B(K8’)、第十阀门B(K10’)进入混合水管道(P2)的末端;所述部分余热回收工况下:关闭第一汽轮机机组(1)的第三阀门A(K3)、第六阀门A(K6)、第七阀门A(K7)、第八阀门A(K8)、第十一阀门A(K11)和第二汽轮机机组(1’)的第三阀门B(K3’)、第六阀门B(K6’)、第七阀门B(K7’)、第八阀门B(K8’)、第十一阀门B(K11’),并打开第一汽轮机机组(1)的第一阀门A(K1)、第二阀门A(K2)、第四阀门A(K4)、第五阀门A(K5)、第九阀门A(K9)、第十阀门A(K10)和第二汽轮机机组(1’)的第一阀门B(K1’)、第二阀门B(K2’)、第四阀门B(K4’)、第五阀门B(K5’)、第九阀门B(K9’)、第十阀门B(K10’),冷却塔A(4)、冷却塔B(4’)运行,混合水通过第九阀门A(K9)进入第一汽轮机机组(1)的凝汽器A(3)吸收机组全部乏汽余热,升温后的混合水经第一阀门A(K1)进入水/水换热器第一进口端(51),释放部分余热,再经过第一出口端(52)、第二阀门A(K2)、第十阀门A(K10)进入混合水管道,同时冷却塔循环水经第五阀门A(K5)进入水/水换热器第二进口端(54),吸收余热,再经过第二出口端(53)、第四阀门A(K4)进入冷却塔A(4)排放多余热量;第一汽轮机机组(1)流出的混合水通过第九阀门B(K9’)进入第二汽轮机机组(1’)的凝汽器B(3’)吸收机组全部乏汽余热,升温后的混合水经第一阀门B(K1’)进入水/水换热器第一进口端(51’),释放部分余热,再经过第一出口端(52’)、第二阀门B(K2’)、第十阀门B(K10’)进入混合水管道(P2),同时冷却塔循环水经第五阀门B(K5’)进入水/水换热器第二进口端(54’),吸收余热,再经过第二出口端(53’)、第四阀门B(K4’)进入冷却塔B(4’)排放多余热量;所述纯凝工况下:关闭第一汽轮机机组(1)的第一阀门A(K1)、第二阀门A(K2)、第四阀门A(K4)、第五阀门A(K5)、第八阀门A(K8)、第九阀门A(K9)、第十阀门A(K10)、第十一阀门A(K11)和第二汽轮机机组(1’)的阀第一阀门B(K1’)、第二阀门B(K2’)、第四阀门B(K4’)、第五阀门B(K5’)、第八阀门B(K8’)、第九阀门B(K9’)、第十阀门B(K10’)、第十一阀门B(K11’),并打开第一汽轮机机组(1)的第三阀门A(K3)、第六阀门A(K6)、第七阀门A(K7)和第二汽轮机机组(1’)的第三阀门B(K3’)、第六阀门B(K6’)、第七阀门B(K7’),第一汽轮机机组(1)的凝汽器循环水进入凝汽器A(3)吸收全部乏汽余热,升温后的凝汽器循环水经第六阀门A(K6)进入冷却塔A(4),排放全部余热,再经过第七阀门A(K7)、第三阀门A(K3)返回至凝汽器A(3);第二汽轮机机组的凝汽器循环水进入凝汽器B(3’)吸收全部乏汽余热,升温后的凝汽器循环水经第六阀门B(K6’)进入冷却塔B(4’),排放全部余热,再经过第七阀门B(K7’)、第三阀门B(K3’)返回至凝汽器B(3’),热网水不通过凝汽器A(3)、凝汽器B(3’),两个汽轮机机组独立运行。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山大学,未经燕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344158.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叶片旋转电热油汀
- 下一篇:一种主燃级采用气泡雾化喷嘴的低污染燃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