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83053.5 | 申请日: | 2016-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96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8-24 |
发明(设计)人: | 王鑫;孙超;戴永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1/20 | 分类号: | H01P1/20;H01P1/203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由两种超高频波段的带通滤波器及匹配电路组成。其功能主要由两种并联微波滤波器实现。两种微波滤波器结构采用LTCC工艺技术实现。本发明具有体积小、耐高温、低成本、高品质、稳定性好、可靠性高、材料一致性好、成品率高、环保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GSM通信系统、军用雷达、跟踪接收机、北斗导航系统等卫星通信,对电性能、材料一致性、热机械性、温度稳定性、工艺性及抗干扰性等高要求的系统与设备。 | ||
搜索关键词: | 超高频 波段 ltcc 双通带 滤波器 | ||
【主权项】:
一种超高频波段LTCC双通带滤波器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种不同的SHF波段的微波滤波器电路,两个微波滤波器与公共端均由带状线连接; 第一微波滤波器(F1)包括50欧姆阻抗第一输入端口(P1)、第一输入电感(Lin1)、第一谐振器(L1、C1)、第二谐振器(L2、C2)、第三谐振器(L3、C3)、第四谐振器(L4、C4)、第一输出电感(Lout1)、第一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Z1)、50欧姆阻抗第一输出端口(P2)和接地端;其中,每个谐振器的组成相同,均由线圈与电容并联而成,线圈的一端与电容的一端相连,线圈的另一端与电容的另一端分别接地,线圈(L1、L2、L3、L4)均为两层矩形螺旋线圈结构,电容(C1、C2、C3、C4)均为双层金属板结构;50欧姆阻抗第一输入端口(P1)与第一输入电感(Lin1)的一端连接,第一输入电感(Lin1)的另一端与第一线圈(L1)和第一电容(C1)相连接,50欧姆阻抗第一输出端口(P2)与第一输出电感(Lout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输出电感(Lout1)的一端与第四线圈(L4)和第四电容(C4)相连接,第一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Z1)位于四个谐振器之上;第一输入端口(P1)为信号的输入端口,输入信号经由第一输入电感(Lin1)传输到第一线圈(L1),经过第一谐振器、第二谐振器、第三谐振器、第四谐振器、第一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Z1)的电磁耦合,传输到第四线圈(L4),经由第一输出电感(Lout1),在第一输出端口(P2)输出; 第二微波滤波器(F2)包括50欧姆阻抗第二输入端口(P3)、第二输入电感(Lin2)、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11、L21、L31)、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21、L22、L23)、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31、L32、L33)、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41、L42、L43)、第五级并联谐振单元(L51、L52、L53)、第六级并联谐振单元(L61、L62、L63)、第二输出电感(Lout2)、第二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Z2)、第二Z形带状线(Z2)、50欧姆阻抗第二输出端口(P4)和接地端;各级并联谐振单元均由两层平行带状线组成并按一定距离摆放,一二级谐振间的距离与五六级谐振间的距离相等,二三级谐振间的距离与四五级谐振间的距离相等,第一层由第一带状线(L11)、第四带状线(L12)、第七带状线(L13)、第十带状线(L14)、第十三带状线(L15)、第十六带状线(L16)组成;第二层由第二带状线(L21)、第五带状线(L22)、第八带状线(L23)、第十一带状线(L24)、第十四带状线(L25)、第十七带状线(L26)组成;第三层由第三带状线(L31)、第六带状线(L32)、第九带状线(L33)、第十二带状线(L34)、第十五带状线(L35)、第十八带状线(L36)组成; 其中,50欧姆阻抗的第二输入端口(P3)与第二输入电感(Lin2)的一端连接,第二输入电感(Lin2)的另一端与第二带状线(L21)连接,第十七带状线(L26)与第二输出电感(Lout2)的一端连接,50欧姆阻抗的第二输出端口(P4)与第二输出电感(Lout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Z2)位于并联谐振单元的下方;每层带状线接地端相同,一端接地,另一端开路,第二层与第一、三层接地端相反,第二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Z2)两端均接地;带状线匹配电路的带状线的一端与第一滤波器的第一输入端口(P1)相连接,另一个带状线的一端与第二滤波器的第二输入端口(P3)相连接;输入信号经过带状线传输到第二输入端口(P3),经由第二输入电感(Lin2)传输到第二带状线(L21),经过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第五级并联谐振单元、第六级并联谐振单元、第二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Z2),传输到第十七带状线(L26),经由第二输出电感(Lout2),在第二输出端口(P4)输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383053.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报警器的单相电机电路结构
- 下一篇:动力电池散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