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压基准源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67033.6 | 申请日: | 2016-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553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03 |
发明(设计)人: | 方健;任少东;方舟;刘力荣;酒耐霞;雷一博;周泽坤;张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F1/565 | 分类号: | G05F1/565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32 | 代理人: | 葛启函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集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压基准源。本发明由启动电路。动态偏置电流,基准核心电路,高温补偿电路几部分组成。其中启动电路使该电路在电源上电时,能驱使电路摆脱简并偏置点,正常启动并稳定工作。动态偏置电路为整体电路提供偏置,得益于该偏置的动态特性,该基准源有较高的电源抑制比。基准核心电路产生基准电压且进行低温补偿。高温补偿电路为该基准电压源提供高温补偿,使得该电压源的具有很小的温度系数。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压 基准 | ||
【主权项】:
一种电压基准源,包括启动电路,动态偏置电路,基准核心电路和高温补偿电路;所述启动电路包括第一NPN管N1、第二NPN管N2、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所述动态偏置电路包括第三NPN管N3、第四NPN管N4、第五NPN管N5、第一PNP管P1、第二PNP管P2、第三PNP管P3、第四PNP管P4、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所述基准核心电路包括第六NPN管N6、第七NPN管N7、第五PNP管P5、第六PNP管P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和第一电容C1;所述高温补偿电路由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八NPN管N8、第九NPN管N9、第十NPN管N10、第七PNP管P7、第一MOS管M1和第二MOS管M2构成;其中,第一NPN管N1的基极与第二NPN管N2的基极、第一电阻R1的一端和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第一NPN管N1的集电极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NPN管N2的发射极与第三NPN管N3的发射极和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第二NPN管N2的集电极与第三NPN管N3的集电极、第一PNP管P1的集电极、第一PNP管P1的基极、第二PNP管P2的基极和第七PNP管P7的基极连接,第一PNP管P1的发射极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二PNP管P2的发射极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第三NPN管N3的基极与第四NPN管N4的发射极、第三PNP管P3的发射极和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第三PNP管P3的基极与第四PNP管P4的发射极和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第二PNP管P2的集电极与第四NPN管N4的集电极、第四NPN管N4的基极和第五NPN管N5的基极连接,第五NPN管N5的发射极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八电阻R8的一端和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连接作为基准电压源的基准电压VREF;第四PNP管P4的基极与第五PNP管的P5的集电极、第六NPN管N6的集电极和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第五PNP管P5的基极与第六PNP管P6的集电极、第七NPN管N7的集电极和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第五PNP管P5的发射极与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第六PNP管P6的基极与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第六PNP管P6的发射极与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第六NPN管N6的发射极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和第二MOS管M2的栅极连接,第七NPN管N7的发射极与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第六NPN管N6的基极与第七NPN管N7的基极、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和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第十三电阻的R13的另一端和第八NPN管N8的集电极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和第一MOS管M1的栅极连接,第一MOS管M1的源极与第二MOS管M2的源极和第七PNP管P7的集电极连接,第七PNP管P7的发射极与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连接,第八NPN管N8的基极与第九NPN管N9的基极、第九NPN管N9的集电极和第一MOS管M1的漏极连接,第八NPN管N8的发射极与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第九NPN管N9的发射极与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连接,第二MOS管M2的漏极与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连接,第十NPN管N10的基极与第十NPN管N10的集电极与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和第五NPN管N5的集电极均连接电源VDD;第一NPN管N1的发射极、第三PNP管P3的集电极、第四PNP管P4的集电极、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和第十NPN管N10的发射极均连接地。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467033.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媒体操作系统
- 下一篇: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大棚自动化浇灌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