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生物活性炭的碳砂双层滤池强化滤水系统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651215.9 申请日: 2016-08-10
公开(公告)号: CN106219803B 公开(公告)日: 2019-04-16
发明(设计)人: 陈斌;张林军;张建昆;刘强;王宏 申请(专利权)人: 徐州工程学院
主分类号: C02F9/04 分类号: C02F9/04
代理公司: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代理人: 王新生
地址: 221018 江苏省***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生物活性炭的碳砂双层滤池强化滤水系统,由碳砂双层滤池,三角支撑腿,待处理水进水管,输气管,清水管,自动化操控中心组成。所述碳砂双层滤池底部焊接有三角支撑腿,所述碳砂双层滤池顶部设有自动化操控中心,所述待处理水进水管位于碳砂双层滤池顶部并与碳砂双层滤池内部相贯通,所述输气管位于碳砂双层滤池侧壁中部并与碳砂双层滤池内部相贯通,所述清水管位于碳砂双层滤池侧壁底部并与碳砂双层滤池内部相贯通。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活性炭的碳砂双层滤池强化滤水系统结构新颖合理,操作方便快捷,待处理水净化效率高效,适用于深度处理和净化水质。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基于 生物 活性炭 双层 滤池 强化 水系
【主权项】:
1.一种基于生物活性炭的碳砂双层滤池强化滤水系统,包括:碳砂双层滤池(1),三角支撑腿(2),待处理水进水管(3),输气管(4),清水管(5),自动化操控中心(6);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砂双层滤池(1)底部焊接有三角支撑腿(2),所述碳砂双层滤池(1)顶部设有自动化操控中心(6),所述待处理水进水管(3)位于碳砂双层滤池(1)顶部并与碳砂双层滤池(1)内部相贯通,所述输气管(4)位于碳砂双层滤池(1)侧壁中部并与碳砂双层滤池(1)内部相贯通,所述清水管(5)位于碳砂双层滤池(1)侧壁底部并与碳砂双层滤池(1)内部相贯通;所述待处理水进水管(3)、输气管(4)、清水管(5)上的电控阀分别与自动化操控中心(6)导线控制连接;所述碳砂双层滤池(1)包括:池体外壳(1‑1),分水系统(1‑2),曝气系统(1‑3),砂滤装置(1‑4),隔离过渡板(1‑5),活性炭净化装置(1‑6),曝气能力探测器(1‑7),活性炭净化能力探测器(1‑8);所述池体外壳(1‑1)由耐腐蚀材料组成,池体外壳(1‑1)总高度在1 m~3 m之间;所述分水系统(1‑2)位于池体外壳(1‑1)内部上方位置,分水系统(1‑2)外形呈“爪”字状,分水系统(1‑2)各分支呈圆周均匀分布;所述曝气系统(1‑3)位于分水系统(1‑2)下方,曝气系统(1‑3)与分水系统(1‑2)间距在10 cm~20 cm之间,曝气系统(1‑3)表面设有曝气头,曝气头数量不少于10组;所述砂滤装置(1‑4)位于曝气系统(1‑3)下方,砂滤装置(1‑4)与曝气系统(1‑3)间距在15 cm~30 cm之间,砂滤装置(1‑4)总高度不少于池体外壳(1‑1)总高度的1/5;所述隔离过渡板(1‑5)位于砂滤装置(1‑4)下方,隔离过渡板(1‑5)与池体外壳(1‑1)内壁无缝焊接,隔离过渡板(1‑5)与砂滤装置(1‑4)间距在5 cm~15 cm之间,隔离过渡板(1‑5)表面设有大量滤水孔,滤水孔孔径大小在0.1 mm~0.5 mm之间;所述活性炭净化装置(1‑6)位于隔离过渡板(1‑5)下方,活性炭净化装置(1‑6)与隔离过渡板(1‑5)间距在5 cm~15 cm之间,活性炭净化装置(1‑6)外形大小与砂滤装置(1‑4)相同;所述曝气能力探测器(1‑7)位于池体外壳(1‑1)内部,曝气能力探测器(1‑7)靠近曝气系统(1‑3),曝气能力探测器(1‑7)与自动化操控中心(6)导线控制连接;所述活性炭净化能力探测器(1‑8)位于池体外壳(1‑1)内部,活性炭净化能力探测器(1‑8)靠近活性炭净化装置(1‑6),活性炭净化能力探测器(1‑8)与自动化操控中心(6)导线控制连接;所述活性炭净化装置(1‑6)包括:顶部过滤膜(1‑6‑1),中段过滤膜(1‑6‑2),底部过滤膜(1‑6‑3),活性炭存放装置(1‑6‑4);所述中段过滤膜(1‑6‑2)两端分别设有顶部过滤膜(1‑6‑1)与底部过滤膜(1‑6‑3),所述中段过滤膜(1‑6‑2)、顶部过滤膜(1‑6‑1)与底部过滤膜(1‑6‑3)材质均由纤维滤布组成,所述顶部过滤膜(1‑6‑1)与底部过滤膜(1‑6‑3)外形大小均相同,顶部过滤膜(1‑6‑1)与底部过滤膜(1‑6‑3)均呈半球状结构;所述活性炭存放装置(1‑6‑4)位于由中段过滤膜(1‑6‑2)、顶部过滤膜(1‑6‑1)及底部过滤膜(1‑6‑3)包围形成的空腔内,活性炭存放装置(1‑6‑4)水平上下均匀排列,每层活性炭存放装置(1‑6‑4)间距1 mm~2 mm之间;所述活性炭存放装置(1‑6‑4)包括:活性炭存放格(1‑6‑4‑1),连接壁(1‑6‑4‑2),活性炭颗粒(1‑6‑4‑3);所述活性炭存放格(1‑6‑4‑1)外形呈多边形结构,多个活性炭存放格(1‑6‑4‑1)通过连接壁(1‑6‑4‑2)连接,所述连接壁(1‑6‑4‑2)壁厚在1 mm~2 mm之间;所述活性炭颗粒(1‑6‑4‑3)位于活性炭存放格(1‑6‑4‑1)内部,活性炭颗粒(1‑6‑4‑3)粒度大小在12~30目之间。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程学院,未经徐州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651215.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