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密度集中圈养青蛙的养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667428.0 | 申请日: | 2016-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591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04 |
发明(设计)人: | 纪珊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纪珊珊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A23K10/37;A23K10/30;A23K10/22;A23K10/20 |
代理公司: | 合肥道正企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30 | 代理人: | 谢伟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滁州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高密度集中圈养青蛙的养殖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建造养殖池,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根据实际情况建造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池壁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设有灌水孔和排水道;出膜后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600‑800尾;大约20‑30天后逐步以红虫、水蚤、蝇蛆为主食,幼蛙转入成蛙池后,除供应充足的饵料,蝌蚪变态成蛙时即需增加动物性饲料的饲喂,有利于提高养殖的成活率,降低人力成本,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且在养殖的过程中可筛选品种,有利于确保一批出来的青蛙品质相似,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参差不齐的弊端,同时也提高了青蛙的品质,使其更加适用市场需求。 | ||
搜索关键词: | 高密度 集中 圈养 青蛙 养殖 方法 | ||
【主权项】:
高密度集中圈养青蛙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以下步骤:(1)、建造养殖池,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根据实际情况建造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池壁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设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池面必须设有遮荫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40只成蛙;青蛙养殖池采用土池、砖池、稻田均可,关键在于防逃;(2)、人工饲养必须从人工采卵后养育孵化,出膜后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600‑800尾;蝌蚪孵出后第四天开始人工投饵,蝌蚪需经一周饲养后移入饲养池;(3)、第五天后,改用豆浆、麦麸、豆腐渣配合饲料或米糠及鱼粉等饲料,每天投入1‑2次,饲料投放在饵料台上,粉末状饵料先用水调成粘稠状再泼喂;(4)、大约20‑30天后逐步以红虫、水蚤、蝇蛆为主食,也可以豆浆、豆渣、豆饼粉、小球藻为主食,加喂一定的鱼粉可促其生长;(5)、幼蛙用高密度集中圈养可按每平方米100‑150只的密度,圈养在内壁光滑,高度一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饵料台,池内不设陆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6)、先用鲜活诱饵料喂1‑2天,第三天开始在诱饵中添加20%的人工饲料,以后逐日加大比例,10天后增加到80%“活饵”料,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虾、昆虫、蝎牛和泥鳅等;“死饵”是指蚕蛹干、动物内脏及配合饲料等;以动带静,“死饵”活化,最后过度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同时要求投料定时、定量、定位;(7)、幼蛙驯养20‑30天时,放干池水,并将大规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转入成蛙池饲养;小规格幼蛙仍留原池驯养;采用饲饵、室内立体、多层箱笼密集养殖;将青蛙养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进行小型养殖产量极高,每平方米可养殖数百只,一般从孵化到成蛙,只需五个月时间;(8)、幼蛙转入成蛙池后,青蛙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产量的重要时期,除供应充足的饵料,蝌蚪变态成蛙时即需增加动物性饲料的饲喂,主要是人工培养的蝇蛆、蚯蚓、红虫、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饵;幼蛙活跃在水中,五天以后可供给精饲料,为豆浆、蛋黄、水蚤、空心菜、蕃茄及水中浮游生物;此外,在土堆上养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洒上一些浓度为3‑5%的石灰水,蚯蚓即会倾巢而出,充当蛙饵;(9)、成蛙饲养一个月后,蛙体重量达100克时,饲养密度每平方米30只,两个月后改为每平方米10‑15只;再经短期饲养,即可成为商品蛙上市。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纪珊珊,未经纪珊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667428.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甲鱼的饲养方法
- 下一篇:一种日本雏鹌鹑的饲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