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品质因数的三维电感器结构及其制作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07516.9 | 申请日: | 2016-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987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赵文生;郑杰;陈世昌;徐魁文;王高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3/522 | 分类号: | H01L23/522;H01L21/768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品质因数的三维电感器结构及其制作工艺。该三维电感器由多个元件单元构成,电感元件的输入输出端口位于基底顶部的金属层;元件单元包括位于基底顶部的金属层、两个圆环状的硅通孔阵列、位于基底底部的重新布局层;其中两个圆环状的硅通孔阵列左右对称设置。本发明利用bosch工艺在硅基底挖空槽,减小硅基底损耗。运用金属线连接两个圆环中的硅通孔,相较与传统硅通孔构造的电感器具有较大的电感值,同时充分利用正互感值(同圆环中硅通孔的电流流向都相同,金属层和重新布局层中金属线中电流流向分别相同),增强电感值。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品质因数 三维 电感器 结构 及其 制作 工艺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在硅基底中挖空槽工艺的三维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该电感器由多个元件单元构成,电感元件的输入输出端口位于基底顶部的金属层;所述的元件单元包括位于基底顶部的金属层、两个圆环状的硅通孔阵列、位于基底底部的重新布局层;其中两个圆环状的硅通孔阵列左右对称设置;所述的硅通孔结构为穿过硅基底的铜,为防止漏电流,在铜外周设有材料为二氧化硅的绝缘层,在绝缘层外周则为硅基底;由6个硅通孔结构构成圆环状的硅通孔阵列,上述硅通孔均匀分布在圆环,其位置左右对称;圆环状的硅通孔阵列中的硅通孔顺时针定义为第一、二、三、四、五、六硅通孔,其中定义圆环最上部的位置为第一硅通孔;将第一圆环的第六硅通孔的金属层端作为输入端,第二圆环中的第二硅通孔的金属层端作为输出端;将第一圆环中的第一硅通孔的金属层端与第二圆环中的第一硅通孔的金属层端通过金属线连接;将第一圆环中的第二硅通孔的金属层端与第二圆环中的第六硅通孔的金属层端通过金属线连接;将第一圆环中的第三硅通孔的金属层端与第二圆环中的第五硅通孔的金属层端通过金属线连接;将第一圆环中的第四硅通孔的金属层端与第二圆环中的第四硅通孔的金属层端通过金属线连接;将第一圆环中的第五硅通孔的金属层端与第二圆环中的第三硅通孔的金属层端通过金属线连接;同样在电感器的底部重新布局层也进行金属线连接,将第一圆环中的第一硅通孔的重新布局层端与第二圆环中的第二硅通孔的重新布局层端通过金属线连接;将第一圆环中的第二硅通孔的重新布局层端与第二圆环中的第一硅通孔的重新布局层端通过金属线连接;将第一圆环中的第三硅通孔的重新布局层端与第二圆环中的第六硅通孔的重新布局层端通过金属线连接;将第一圆环中的第四硅通孔的重新布局层端与第二圆环中的第五硅通孔的重新布局层端通过金属线连接;将第一圆环中的第五硅通孔的重新布局层端与第二圆环中的第四硅通孔的重新布局层端通过金属线连接;将第一圆环中的第六硅通孔的重新布局层端与第二圆环中的第三硅通孔的重新布局层端通过金属线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707516.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能够控制钓鱼杆的装置
- 下一篇:井口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