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下陷框肋零件弯边变系数回弹精确补偿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08098.5 | 申请日: | 2016-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950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刘闯;李锦鹏;王俊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陈星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出一种带下陷框肋零件弯边变系数回弹精确补偿方法,首先离散原位弯边与下陷弯边外形面,其次对原位弯边截面线和下陷弯边进行回弹补偿,最后分别建立原位弯边和下陷弯边的工艺模型参考面。通过本发明,能够实现以框肋零件的设计模型为依据,得到可以直接应用于框肋零件工艺模型构建的原位弯边参考面和下陷弯边参考面。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下陷 零件 弯边变 系数 回弹 精确 补偿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带下陷框肋零件弯边变系数回弹精确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步骤1:原位弯边与下陷弯边外形面离散,带下陷框肋零件共包含n个原位弯边和m‑n个下陷弯边:步骤1.1:在设计模型提取原位弯边的弯边外形面
i=1,2……n,
由圆角面
和凸缘面
组成,提取下陷弯边外形面
j=n+1,n+2……m,
由圆角面
和凸缘面
组成;步骤1.2:提取原位弯边外形面
的弯边基线
沿外形面
的弯边基线
插入P个离散点
并在各离散点处做
的法平面![]()
与
相交得到原位弯边外形面截面线
k=1、2、……P,
的弯曲角度为
弯曲半径为![]()
由圆角区截面线
和凸缘区截面线
组成,
的起点为![]()
与
相切于点
步骤1.3:提取下陷弯边外形面
的弯边基线
沿外形面
的弯边基线
插入Q个离散点
并在各离散点处做
的法平面![]()
与
相交得到下陷弯边外形面截面线
l=1、2、……Q,
的弯曲角度为
弯曲半径为![]()
由圆角区截面线
和凸缘区截面线
组成,
的起点为![]()
与
相切于点
步骤2:对原位弯边截面线和下陷弯边进行回弹补偿:步骤2.1:对于原位弯边外形面截面线
其补偿后弯曲角度为
加深值为ΔLik,
和ΔLik分别由![]()
计算得到,其中Φik为原位弯边截面线
的预测回弹角度,λik为原位弯边各截面线弯曲角度补偿系数,λik=1;Kik为原位弯边展开系数,δ为零件材料厚度;步骤2.2:对于下陷弯边外形面截面线
其补偿后弯曲角度为
加深值为ΔLjl,
和ΔLjl分别由![]()
计算得到,其中Φjl为下陷弯边截面线
的预测回弹角度,λjl为下陷弯边各截面线弯曲角度补偿系数,Kjl为下陷弯边展开系数;λjl依据下陷弯边各截面线处离散点
与下陷起始点
之间的距离Ljl按照公式
计算得到,其中Lj为零件下陷弯边长度,
与
之间的距离按照公式
计算得到,下陷弯边外形面截面线
处离散点
的坐标为(xjl,yjl,zjl);步骤3:建立原位弯边工艺模型参考面:步骤3.1:以
点为起点,
为半径,
为圆心角,做圆弧段
圆弧起点为
终点为
该圆弧段为回弹补偿后的圆角区曲线段
在法平面
内,将凸缘区曲线段
沿
平移距离
使
与
相交于点
将
绕点
旋转,使曲线段
与圆弧段
在点
处切向连续,得到凸缘区曲线段
结合曲线
和
得到回弹补偿后截面线
步骤3.2:依次选择回弹补偿后的截面线
在CAD软件中生成回弹补偿后的弯边参考面
步骤3.3:对于原位弯边,加深值取各截面线加深值的平均值
将回弹补偿后的弯边参考面
沿着腹板方向向内偏移
得到最终的原位弯边工艺模型参考面
步骤4:建立下陷弯边工艺模型参考面:步骤4.1:以
点为起点,
为半径,
为圆心角,做圆弧段
圆弧起点为
终点为
该圆弧段为回弹补偿后的圆角区曲线段
在法平面
内,将凸缘区曲线段
沿
平移距离
使
与
相交于点
将
绕点
旋转,使曲线段
与圆弧段
在点
处切向连续,得到凸缘区曲线段
结合曲线
和
得到回弹补偿后截面线
步骤4.2:依次选择回弹补偿后的截面线
在CAD软件中生成回弹补偿后的弯边参考面
步骤4.3:对于下陷弯边,加深值取各截面线加深值的平均值
将回弹补偿后的弯边参考面
沿着腹板方向向内偏移
得到最终的下陷弯边工艺模型参考面![]()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708098.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鞋(CTET‑03)
- 下一篇:智能鞋(CTC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