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镊系统中的微球自动捕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32084.4 | 申请日: | 2016-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4852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苏晨光;胡春光;云泽霖;王思蓉;李宏斌;胡晓东;胡小唐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40;G06K9/46;G06K9/6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程毓英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镊系统中的微球自动捕获方法,包括:设定图像初始背景;预设路径,根据路径控制微米位移台进行搜索;对每帧图像处理,当视场存在微球,输出微球位置、直径、ID特征;得到视场内微球的特征后,中断搜索路径生成捕获路径,对粒子按照规划的路径进行PI闭环控制,直至粒子被成功捕获,否则重新返回搜索路径进行搜索;判断粒子是否被成功捕获;当捕获粒子附近出现其它多余粒子,需要生成躲避路径。本发明能够极大的提高微球的捕获效率。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系统 中的 自动 捕获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光镊系统中的微球自动捕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光镊系统初始化,设置光阱位置,设定CCD曝光时间、帧率、图像格式,设定微纳米位移台初始位置、最大移动速度、加速度参数;2)设定图像初始背景;3)预设路径,根据路径控制微米位移台进行搜索;4)对每帧图像处理,当视场存在微球,输出微球位置、直径、ID特征,具体步骤包括:(1)采用背景差分法,去除背景的干扰,背景图像需要每隔5帧对背景与当前帧进行一次平均运算作为新的背景,若当前帧存在微球,则将微球的位置除掉,再对背景进行更新,得到背景差分图像;(2)使用全局固定阈值对背景差分图像二值化;(3)采用形态学处理方法,对二值图像进行闭运算,得到粒子填充图案;(4)进行粒子轮廓的提取以及轮廓外接圆的拟合,初步得到单帧图像的粒子轮廓位置信息;(5)获得首帧含有粒子图像后,对每个粒子进行编号,每个粒子获得唯一的ID;(6)在下一帧图像中重复粒子提取的过程,然后将两幅图像的粒子的半径与位置信息作为特征向量进行比较,计算两个特征向量的端点距离,端点距离最小的粒子取同一个ID,将未找到匹配结果的粒子取新的编号,当同一ID的粒子连续出现次数达到预设次数,则认为该粒子的半径与位置信息准确并对模块外输出,否则认为是图像噪声,并删除该编号以及相关信息;5)得到视场内微球的特征后,中断搜索路径生成捕获路径,对粒子按照规划的路径进行PI闭环控制,直至粒子被成功捕获,否则重新返回搜索路径进行搜索,捕获路径的生成算法包括:(1)在视场中以两个光阱为中心划定两个包含光阱且相邻的矩形区域,根据两个矩形区域的位置关系生成其余几个周边矩形区域,从而将视场分为八个矩形区域,然后将各个区域分别编号;(2)以所述的几个周边矩形区域的中心为关键点,生成一个通过各个关键点的图形作为粒子的转移路径;(3)将两个光阱所在点与粒子转移路径使用水平线与竖直线相连,并作为粒子进入光阱的连接路径;(4)确定目标粒子位置所在的矩形区域,移动到该区域的中心点,从而进入转移路径;(5)根据粒子要进入的光阱目标,按照就近原则以及优先上方路径的原则,选择连接路径,并通过转移路径进入连接路径,将粒子转移至目标光阱;6)在捕获粒子执行后需要判断粒子是否被成功捕获,判定依据通过统计光阱所在矩形区域内的粒子ID的重复出现的次数,当连续数帧某ID的粒子重复出现在光阱所在矩形区域且位置变化小于一定阈值,可认为粒子被成功捕获;7)当粒子捕获判定成功,则中断捕获路径转入保护模式,对每帧图像进行监测;当捕获粒子附近出现其它多余粒子,需要生成躲避路径。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832084.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