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自由度移动十二面体可展对称耦合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36010.8 | 申请日: | 2016-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9306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刘婧芳;高慧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9/00 | 分类号: | B25J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沈波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单自由度移动十二面体可展对称耦合机构,将正五边形面A1A2A3A4A5和B1B2B3B4B5看作一个几何要素,用一个正五边形构件代替,其余的十个顶点分别为C、C’、D、D’、E、E’、F、F’、G、G’,用十个等腰三角形构件代替,其余的二十条棱边A1C、A2D、A3E、A4F、A5G、B1C’、B2D’、B3E’、B4F’和B5G’用二十个含有两个转动副的连杆代替。每个五边形构件上的五个转动副轴线均位于五边形平面内。将正五边形构件的五个转动副轴线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标记为a1、a2、a3、a4、a5,连接a1、a3和a4轴线的中点得到等腰三角形构件,等腰三角形构件上的三个转动副均位于三角形平面内。每个连杆均为包含两个连接转动副的同一类连接杆件,并且这两个转动副的轴线相平行。 | ||
搜索关键词: | 等腰三角形构件 转动 正五边形 单自由度移动 转动副轴线 对称耦合 十二面体 可展 三角形平面 五边形构件 几何要素 连接杆件 顺时针 五边形 条棱 平行 | ||
【主权项】:
1.单自由度移动十二面体可展对称耦合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机构基于正十二面体的几何组成特点和对称性,形成了一种具有单自由度移动对称可展耦合机构;一个正十二面体包含二十个顶点和三十条棱边,由十二个完全相同的正五边形围成;将正五边形面A1A2A3A4A5和B1B2B3B4B5看作一个几何要素,用一个正五边形构件代替,其余的十个顶点分别为C、C’、D、D’、E、E’、F、F’、G、G’,用十个等腰三角形构件代替,其余的十条棱边A1C、A2D、A3E、A4F、A5G、B1C’、B2D’、B3E’、B4F’和B5G’用十个含有两个转动副的连杆代替;每个五边形构件上的五个转动副轴线均位于五边形平面内,且相邻轴线之间的夹角均为108°;将正五边形构件的五个转动副轴线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标记为a1、a2、a3、a4、a5,连接a1、a3和a4得到等腰三角形构件,等腰三角形构件上的三个转动副均位于三角形平面内;每个连杆均为包含两个连接转动副的同一类连接杆件,并且这两个转动副的轴线相平行;该机构包括机架D1、动平台M1以及连接机架D1与动平台M1的五条分支和五个耦合支链;五条分支包括第一分支、第二分支、第三分支、第四分支、第五分支;五个耦合支链包括第一耦合支链、第二耦合支链、第三耦合支链、第四耦合支链、第五耦合支链;每个耦合支链与其中两条相邻分支连接,五条分支和五个耦合支链间隔连接形成网状耦合结构,将十个等腰三角形构件均定义为节点构件,其中与机架D1直接连接的五个节点构件对应各自所在的分支,分别为机架节点构件一N1、机架节点构件二N2、机架节点构件三N3、机架节点构件四N4和机架节点构件五N5,与动平台M1直接连接的五个节点构件对应各自所在的分支,分别为动平台节点构件一T1、动平台节点构件二T2、动平台节点构件三T3、动平台节点构件四T4和动平台节点构件五T5;第一分支包括第一连杆L1、机架节点构件一N1、第二连杆L2、动平台节点构件一T1、第三连杆L3;第一连杆L1与机架D1通过机架第一转动副R1连接,第一连杆L1与机架节点构件一N1通过机架节点构件一的第一转动副R11连接,第二连杆L2与机架节点构件一N1通过机架节点构件一的第二转动副R12连接,第二连杆L2与动平台节点构件一T1通过动平台节点构件一的第一转动副R14连接,第三连杆L3与动平台节点构件一T1通过动平台节点构件一的第三转动副R16连接,第一分支表示为简单串联运动链R1‑R11‑R12‑R14‑R16‑;第二分支包括第四连杆L4、机架节点构件二N2、第五连杆L5、动平台节点构件二T2、第六连杆L6;第四连杆L4与机架D1通过机架第二转动副R2连接,第四连杆L4与机架节点构件二N2通过机架节点构件二的第一转动副R21连接,第五连杆L5与机架节点构件二N2通过机架节点构件二的第二转动副R22连接,第五连杆L5与动平台节点构件二T2通过动平台节点构件二的第一转动副R24连接,第六连杆L6与动平台节点构件二T2通过动平台节点构件二的第三转动副R26连接,第二分支表示为简单串联运动链R2‑R21‑R22‑R24‑R26‑;第三分支包括第七连杆L7、机架节点构件三N3、第八连杆L8、动平台节点构件三T3、第九连杆L9;第七连杆L7与机架D1通过机架第三转动副R3连接,第七连杆L7与机架节点构件三N3通过机架节点构件三的第一转动副R31连接,第八连杆L8与机架节点构件三N3通过机架节点构件三的第二转动副R32连接,第八连杆L8与动平台节点构件三T3通过动平台节点构件三的第一转动副R34连接,第九连杆L9与动平台节点构件三T3通过动平台节点构件三的第三转动副R36连接,第三分支表示为简单串联运动链R3‑R31‑R32‑R34‑R36‑;第四分支包括第十连杆L10、机架节点构件四N4、第十一连杆L11、动平台节点构件四T4、第十二连杆L12;第十连杆L10与机架D1通过机架第四转动副R4连接,第十连杆L10与机架节点构件四N4通过机架节点构件四的第一转动副R41连接,第十一连杆L11与机架节点构件四N4通过机架节点构件四的第二转动副R42连接,第十一连杆L11与动平台节点构件四T4通过动平台节点构件四的第一转动副R44连接,第十二连杆L12与动平台节点构件四T4通过动平台节点构件四的第三转动副R46连接,第四分支表示为串联运动链R4‑R41‑R42‑R44‑R46‑;第五分支包括第十三连杆L13、机架节点构件五N5、第十四连杆L14、动平台节点构件五T5、第十五连杆L15;第十三连杆L13与机架D1通过机架第五转动副R5连接,第十三连杆L13与机架节点构件五N5通过机架节点构件五的第一转动副R51连接,第十四连杆L14与机架节点构件五N5通过机架节点构件五的第二转动副R52连接,第十四连杆L14与动平台节点构件五T5通过动平台节点构件五的第一转动副R54连接,第十五连杆L15与动平台节点构件五T5通过动平台节点构件五的第三转动副R56连接,第五分支表示为简单串联运动链R5‑R51‑R52‑R54‑R56‑;选择正五边形构件M1为动平台,第一分支通过动平台的第一转动副R61连接到动平台M1,第二分支通过动平台的第二转动副R62连接到动平台M1,第三分支通过动平台的第三转动副R63连接到动平台M1,第四分支通过动平台的第四转动副R64连接到动平台M1,第五分支通过动平台的第五转动副R65连接到动平台M1,所述五条分支并联到动平台M1上;另外,第一分支动平台节点构件一T1和第二分支机架节点构件二N2之间通过第一耦合支链C1耦合连接,第二分支动平台节点构件二T2和第三分支机架节点构件三N3之间通过第二耦合支链C2耦合连接,第三分支动平台节点构件三T3和第四分支机架节点构件四N4之间通过第三耦合支链C3耦合连接,第四分支动平台节点构件四T4和第五分支机架节点构件五N5之间通过第四耦合支链C4耦合连接,第五分支动平台节点构件五T5和第一分支机架节点构件一N1之间通过第五耦合支链C5耦合连接;第一耦合支链C1与动平台节点构件一T1通过动平台节点构件一第二转动副R15连接,第一耦合支链C1与机架节点构件二N2通过机架节点构件二第三转动副R23连接,第一耦合支链表示为R15‑R23‑,第二耦合支链C2与动平台节点构件二T2通过动平台节点构件二第二转动副R25连接,第二耦合支链C2与机架节点构件三N3通过机架节点构件三第三转动副R33连接,第二耦合支链表示为R25‑R33‑,第三耦合支链C3与动平台节点构件三T3通过动平台节点构件三第二转动副R35连接,第三耦合支链C2与机架节点构件四N4通过机架节点构件四第三转动副R43连接,第三耦合支链表示为R35‑R43‑,第四耦合支链C4与动平台节点构件四T4通过动平台节点构件四第二转动副R45连接,第四耦合支链C4与机架节点构件五N5通过机架节点构件五第三转动副R53连接,第四耦合支链表示为R45‑R53‑,第五耦合支链C5与动平台节点构件五T5通过动平台节点构件五第二转动副R55连接,第五耦合支链C5与机架节点构件一N1通过机架节点构件一第三转动副R13连接,第五耦合支链表示为R55‑R13‑。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836010.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