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内部加热装置的可旋转岩石力学试验机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41453.3 | 申请日: | 2016-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464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周明连;叶育茂;黄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12 | 分类号: | G01N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黄晓军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内部加热装置的可旋转岩石力学试验机。主要包括:转台通过螺钉固定在基座上,转台底板通过螺钉固定在转台的上表面,转台底板的下表面与转台通过止口配合,实现同心旋转;下供电供液滑环与下通液管法兰的下法兰间用螺栓连接,下通液管法兰的上法兰、过渡环和转台底板利用螺钉固定连接;试验机底板通过螺钉固定在转台底板上;压力室的下端、压力室下加强板通过螺钉与试验机底板固定连接,压力室的上端、压力室上加强板通过螺钉与液压伺服缸固定连接;本发明的岩石力学试验机实现了岩土试样轴向和围压加载,同时也实现了与温度场的耦合,还实现了360度无遮挡CT扫描。既保证了试验机刚度,又实现了旋转精度,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内部 加热 装置 旋转 岩石 力学 试验 | ||
【主权项】:
1.一种具有内部加热装置的可旋转岩石力学试验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岩石试样基座(49)、转台底板(16)、转台(17)、试验机底板(14)、压力室(28)、压力室(28)下加强板、压力室(28)上加强板、液压伺服缸(9)、滑环通液板(3)、上通液管法兰(5)和上供电供液滑环(1);所述转台(17)通过螺钉固定在岩石试样基座(49)上,转台底板(16)通过螺钉六(15)固定在转台(17)的上表面,试验机底板(14)通过螺钉十(26)固定在转台底板(16)上,所述压力室(28)的下端、所述压力室(28)下加强板通过螺钉与所述试验机底板(14)固定连接,所述压力室(28)的上端、所述压力室(28)上加强板通过螺钉与液压伺服缸(9)固定连接;所述上通液管法兰(5)的下法兰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液压伺服缸(9)上,所述上通液管法兰(5)的上法兰利用螺钉与滑环通液板(3)固定连接,所述上供电供液滑环(1)通过螺钉一(2)固定在滑环通液板(3)上;所述压力室(28)内部设置有位移传感器(41)、岩石试样上垫块(42)、岩石试样下垫块(43)、电热管(44)、岩石试样基座(49)、热电偶(50)、岩石试样(51)、封装铝管(52)、垫块(53)、电接头一(40)、电接头二(47)、电接头三(54)和隔热层四(55);所述压力室(28)为中间细两头粗的筒状,中间薄细部分用于CT扫描,两头粗大的法兰部分用于连接,在所述压力室(28)的上法兰横向加工两个阶梯通孔,并在阶梯通孔内布置电接头一(40)和电接头三(54);射线源(60)和工业CT(59)分布在压力室(28)的中间薄细部分两侧,加载过程中转台(17)转动,实现360度水平旋转,完成扫描;所述岩石试样基座(49)的底部中心加工有凸形锥,在岩石试样基座(49)的圆周上均匀布置多个盲孔,并且加工出凹槽,凹槽与盲孔之间分别互通,在岩石试样基座(49)的顶部中心加工有锥形凹孔;岩石试样基座(49)底部中心的凸形锥与试验机底板(14)上表面的锥形凹孔配合,实现岩石试样基座(49)的定位,盲孔(a)内分别置入电热管(44),热电偶(50)贴于岩石试样基座(49)圆柱面上,在岩石试样基座(49)上部较大一端开有位移传感器安装孔(b),并将位移传感器(41)置入该安装孔(b);试验机底板(14)上开有通电和通液通孔,在通电通孔内布置电接头二(47),在试验机底板(14)和电接头二(47)间用密封圈密封;所述位移传感器(41)与所述电接头一(40)、所述电接头三(54)之间用信号线连接,所述电接头一(40)、所述电接头三(54)通过信号线与液压伺服缸控制器(35)连接,液压伺服阀(32)通过电路与液压伺服缸控制器(35)连接,监测岩石试样(51)的变形信号并控制液压伺服缸的动作;所述热电偶(50)通过信号线与所述电接头二(47)连接,所述电接头二(47)通过信号线与温度控制器(58)连接,所述电热管(44)利用动力线穿过接线槽(c)与所述电接头二(47)连接,并通过动力线连接至所述温度控制器(58),监测所述压力室(28)内的温度及控制电热管的发热量。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941453.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