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亚铜离子固定载体促进传递杂化膜的制备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32702.3 | 申请日: | 2016-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47493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潘福生;丁鹤;姜忠义;杨昊;李卫东;吴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67/00 | 分类号: | B01D67/00;B01D71/0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李丽萍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亚铜离子固定载体促进传递杂化膜的制备,以三聚氰胺为原料,利用热剥离和液相剥离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通过多巴胺自聚反应在纳米片上包覆多巴胺,多巴胺与金属离子通过化学吸附形成金属的螯合纳米片;将纳米片与聚四亚甲基醚‑聚十二内酰胺通过物理共混得到铸膜液,旋涂干燥得到所述的杂化膜。本发明利用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二维、超薄的特点,可提供更多的金属离子负载位点,可有效降低分离层厚度,亚铁离子的存在可以维持亚铜离子稳定的存在,加快噻吩在膜内的传递速度,同时提高膜的渗透性和选择性。将该杂化膜用于模拟汽油脱硫,具有优异的渗透通量和富集因子。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离子 固定 载体 促进 传递 杂化膜 制备 应用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亚铜离子固定载体促进传递杂化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聚四亚甲基醚‑聚十二内酰胺、石墨相氮化碳、多巴胺和亚铜、亚铁离子为原料,杂化膜的膜厚为1‑3μm,并按照以下步骤制备:步骤一、将三聚氰胺置于坩埚中,放入马弗炉于500~600℃焙烧3~5小时获得黄色粉末,其中的升降温速率均控制在2~5℃/min;获得的黄色粉末研磨后,放入马弗炉于500℃下焙烧1~3小时获得淡黄色的石墨相氮化碳粉末,其中的升降温速率均控制在3~7℃/min;步骤二、获得的石墨相氮化碳粉末分散到去离子水中,制成质量体积浓度为0.6‑2mg/ml的分散液A,超声处理6‑10小时后,取上清液,配制成质量体积浓度为0.3‑0.8mg/ml的分散液B;取适当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加入到分散液B中配制成20mM的溶液A,用盐酸调节该溶液A的pH值为8.0‑9.0,搅拌均匀,加入与氮化碳等质量的多巴胺盐酸盐,搅拌均匀,形成溶液B;在50‑70℃水浴下搅拌溶液B 10‑14小时后离心获取沉淀,并用去离子水洗涤,得到氮化碳‑聚多巴胺纳米片,烘干后备用;步骤三、取适当烘干后的氮化碳‑聚多巴胺纳米片分散到去离子水中,配制成质量体积浓度为0.2‑0.4mg/mL的分散液C,超声处理1‑2小时后,加入盐酸配制成1.5‑2.5mol/L的盐酸溶液后搅拌均匀,加入氯化亚铜和氯化亚铁于50℃水浴搅拌10‑14小时,其中,氯化亚铜与氯化亚铁的摩尔比为1:1,氯化亚铜与氮化碳‑聚多巴胺纳米片的质量比为1:1;离心获取沉淀,用去离子水洗涤,置于真空烘箱内40℃干燥获得亚铜、亚铁离子螯合氮化碳‑聚多巴胺纳米片;步骤四、70℃下,以质量比1:19将聚四亚甲基醚‑聚十二内酰胺溶解在正丁醇中形成均匀的溶液C;将步骤三得到的亚铜、亚铁离子螯合氮化碳‑聚多巴胺纳米片加入到所述溶液C中,其中,聚四亚甲基醚‑聚十二内酰胺和氮化碳‑聚多巴胺纳米片的质量比为1:(0.01~0.07),搅拌2‑6小时,超声,分散均匀,得到铸膜液;步骤五、将步骤四得到的铸膜液旋涂至多孔的高分子超滤膜表面,依次在30℃下干燥12小时、60℃烘箱中干燥24小时,得到基于亚铜离子固定载体促进传递杂化膜。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1032702.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中空纤维超滤膜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纳米二氧化硅掺杂硅橡胶膜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