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入瞳扫描调制ePIE相位恢复算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37046.6 | 申请日: | 2016-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795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高志山;黄嘉铃;窦建泰;崔恒僖;杨忠明;陈挚;张堉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11/24 | 分类号: | G01B11/24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沉雁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入瞳扫描调制的ePIE相位恢复算法,基于搭建入瞳扫描调制交叠成像装置,调节可变大小的矩形框来改变入瞳,进而调制照明光,分别获得不加待测样品和加入待测样品时的衍射图样,引入扩展孔径替代实际孔径,利用两次ePIE算法,最终获得待测样品的相位信息。本发明具有无透镜成像,视场宽,收敛快,稳定性高的优点。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扫描 调制 epie 相位 恢复 算法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入瞳扫描调制的ePIE相位恢复算法,其特征在于,算法步骤如下:步骤1、搭建入瞳扫描调制交叠成像装置:入瞳扫描调制交叠成像装置包括光源(5)、固定L型结构(1)、可移动L型结构(2)、待测样品(3)和CCD(4),固定L型结构(1)与可移动L型结构(2)滑动连接形成矩形框(6),使得可移动L型结构(2)沿固定L型结构(1)的宽度方向能够移动,共光轴依次设置光源(5)、矩形框(6)、待测样品(3)和CCD(4),可移动L型结构(2)沿固定L型结构(1)的宽度方向移动,用于调整矩形框(6)的大小,即调整矩形框(6)的孔径,宽度方向的增量为ΔL‑nΔx,其中n=1,2,3…,Δx为CCD(4)的像素间距,矩形框(6)的初始长度为H1,初始宽度为L1,光阑总数为P,其中P≥10;步骤2、打开光源(5),沿固定L型结构(1)的宽度方向移动可移动L型结构(2),调节矩形框(6)的孔径,从而改变入瞳,进而调制经过矩形框(6)的出射光,分别在CCD(4)的靶面上获得不加待测样品(3)时的M幅衍射图样,以及加入待测样品(3)时的M幅衍射图样,M=P;步骤3、实验时,由于无法实时测量矩形框(6)的孔径,只能对矩形框(6)的孔径进行预估;现引入扩展孔径,扩展孔径=预估孔径+Ex,Ex为扩展增量,Ex=0.1~0.5mm;步骤4、将步骤2中分别在CCD(4)的靶面上获得不加待测样品(3)时的M幅衍射图样,以及加入待测样品(3)时的M幅衍射图样,引入步骤3,根据不加待测样品(3)以及加入待测样品(3)时的衍射图样,分别采用ePIE算法,恢复待测样品(3)的相位信息;所述步骤4中,根据不加待测样品(3)以及加入待测样品(3)时的衍射图样,采用ePIE算法,恢复待测样品(3)的相位信息,具体方法如下:步骤4‑1、确定入瞳的传递函数恢复照明光场L:步骤4‑1‑1、对照明光场L做一个任意估计,入瞳的传递函数的初始估计值从不加待测样品(3)的M幅衍射图样中选择,m=1,2,...,M,转入步骤4‑1‑2;步骤4‑1‑2、入瞳处的出射波函数为通过角谱衍射将出射波传播到CCD(4)上,得到CCD(4)上接收到的衍射场的估计值即照明光的入射波前,转入步骤4‑1‑3;步骤4‑1‑3、的振幅由代替,其中为不加待测样品(3)时衍射图像的强度值,转入步骤4‑1‑4;步骤4‑1‑4、将步骤4‑1‑3更新后的传播回到矩形框(6)上,采用ePIE算法的规则来更新L和转入步骤4‑1‑5;步骤4‑1‑5、返回步骤4‑1‑2,当CCD(4)上恢复得到的照明光的入射波前的振幅和测量值之间的差距小于10‑4时,停止计算,得到最终的L和步骤4‑2、根据步骤4‑1‑5中得到的入瞳的传递函数和L,重建待测样品(3)的相位:步骤4‑2‑1、对待测样品(3)的反射函数做一个任意估计O,根据步骤4‑1‑5中得到的入瞳的传递函数和L,加入待测样品(3)的入瞳的传递函数的初始估计值转入步骤4‑2‑2;步骤4‑2‑2、加入待测样品(3)的入瞳处的出射波函数为通过角谱衍射将出射波传播到CCD(4)上时,得到加入待测样品(3)后的照明光的入射波前的估计值转入步骤4‑2‑3;步骤4‑2‑3、的振幅由代替,其中为加入待测样品(3)后衍射图样的强度值,转入步骤4‑2‑4;步骤4‑2‑4、将更新之后的传播回到矩形框(6)上,采用ePIE算法的规则来更新转入步骤4‑2‑5;步骤4‑2‑5、返回步骤4‑2‑2,当加入待测样品(3)后CCD(4)上恢复得到的照明光的入射波前的振幅和之间的差距小于10‑4时,停止计算,获得最终的步骤4‑3、根据步骤4‑2‑5中的获得待测样品(3)的相位信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1037046.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三维扫描仪逆向测量的辅助装置
- 下一篇:性能窗口轮廓度的快速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