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井下脱气除油旋流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23649.8 | 申请日: | 2016-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306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蒋明虎;赵立新;李枫;邢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B04C5/08 | 分类号: | B04C5/08;B04C5/081;B04C5/103;C02F1/40;C02F1/38;C02F103/10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李建华 |
地址: | 163318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井下脱气除油旋流分离装置。主要为了解决由于存在伴生气而使井下油水分离的效果受到制约的问题。其特征在于:本种旋流分离装置采用双切向入口,以保证待处理液在经过一级脱气分离时所需的切向及径向压力,同时一级脱气分离结构与除油分离结构由筒体隔开,并通过在适当位置开孔的形式使两级分离相互连通;脱气后的处理液经增压部件增压加速以保证分离高效进行;油水分离结构采用二级增压、二级分离的方式,从而提高油水分离精度。本装置可提高井下油水分离的效率,增强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的可行性及适用性。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井下 脱气 油旋流 分离 装置 | ||
【主权项】:
1.一种井下脱气除油旋流分离装置,由密封外筒(17)、导流筒体(13)、气液隔离管(5)、上定位封板(6)、变截面入口盘(7)、入口腔体(8)、变径分离管(10)、锥形分离管(11)、增压导管(12)、螺旋增压装置(15)以及下定位封板(16)构成,其中:气液隔离管(5)的尾端开有隔离管定位螺纹(21);变径分离管(10)由直管段和锥管段两段连接后构成;其中,所述直管段的内径大于所述锥管段小径端的内径,在锥管段小径端开有密封螺纹(22);在变径分离管(10)直管段的上半部分开有若干排气孔(9);在变径分离管(10)锥管段的尾端开有分离管紧固螺纹(23),用来与锥形分离管(11)的首端进行螺纹连接;锥形分离管(11)的首尾两端分别开有用于与变径分离管(10)连接的内螺纹和用于与导流筒体(13)连接的导流筒体安装螺纹(24);导流筒体(13)的下部开有若干导流孔(14);增压导管(12)的内部中空,于顶端设有轻质相溢流口(26),在外壁上固定有螺旋加速流道(27),在底部直管段的上部开有轻质相引流口(28),在所述轻质相引流口的下方,依次开有增压装置定位螺纹(29)和下定位封板安装螺纹(30);螺旋增压装置(15)由一级螺旋增压流道(31)和导流锥体(32)连接后构成;导流锥体(32)的尾端开有增压装置安装螺纹(33);下定位封板(16)的中央开有供增压导管(12)的底部直管段插入的孔;上定位封板(6)与变截面入口盘(7)及入口腔体(8)组合后共同构成所述井下脱气除油旋流分离装置的双切向入口单元;其中变截面入口盘(7)上开有一对变截面入口(18),以实现由所述变截面入口进入的液体经此形成切向速度;上定位封板(6)上开有带内螺纹的中心定位孔(19),用来安装固定变径分离管(10);变径分离管(10)上开有分离管定位螺纹(20),通过分离管定位螺纹(20)与中心定位孔(19)连接;气液隔离管(5)穿过中心定位孔(19)插入所述变径分离管的直管段,通过隔离管定位螺纹(21)与密封螺纹(22)相连接后实现与所述变径分离管的套接;气液隔离管(5)与中心定位孔(19)之间留有环形间隙,此环形间隙为气相出口(2);气液隔离管(5)的开口为重质液相出口(3);锥形分离管连接在所述变径分离管和导流筒体(13)之间,变径分离管(10)与锥形分离管(11)及导流筒体(13)共同安装在密封外筒(17)的内部;螺旋增压装置(15)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增压导管(12)上,两者连接后插入下定位封板(16)的中央通孔内;三者组装后位于导流筒体(13)的内部;密封外筒(17)与导流筒体(13)间通过法兰共用螺栓连接在下定位封板(16)上实现彼此间的紧固及密封。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石油大学,未经东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1123649.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温旋流式超音速分离装置及天然气脱水脱烃工艺
- 下一篇:一种介质清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