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用高性能减震弹簧钢带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50549.4 | 申请日: | 2016-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65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唐时葵;秦升龙;俞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楚江特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4 | 分类号: | C22C38/04;C22C38/02;C21D1/26;C21D1/74;C21D8/02;B21B1/24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高桂珍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用高性能减震弹簧钢带制备方法,属于弹簧钢带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包含原料准备、酸洗、连轧、采用罩式炉进行第一次退火、轧制、分条、采用罩式炉进行第二次退火、成品检验、浸油包装和入库等步骤,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制备的弹簧钢带,其厚度公差和宽度公差波动小,使弹簧钢带获得稳定性能,且有效改善弹簧钢带的强度、硬度和延伸率,进而能够满足汽车对减震效果的需求,同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弹簧钢带制备工艺的不足。 | ||
搜索关键词: | 弹簧钢带 制备 减震 退火 汽车用 罩式炉 制备技术领域 成品检验 厚度公差 减震效果 宽度公差 稳定性能 原料准备 制备工艺 轧制 延伸率 分条 浸油 连轧 酸洗 入库 汽车 | ||
【主权项】:
1.一种汽车用高性能减震弹簧钢带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原料准备;步骤二、酸洗;步骤三、连轧;步骤四、采用罩式炉进行第一次退火;步骤五、轧制;步骤六、分条;步骤七、采用罩式炉进行第二次退火;步骤八、成品检验;步骤九、浸油包装;步骤十、入库;其中:步骤一中的原料为65Mn弹簧钢,化学成分含量为:C:0.68%;S:0.002%;Mn:1.08%;P:0.019%;Si:0.22%,原料规格为3.5*170mm;步骤四与步骤七的整个退火过程中,罩式炉内一直通入保护气体;通入罩式炉内的保护气体均是由氨气分解成的氮气和氢气混合气体,体积含量百分比为:氮气占25%,氢气占75%,且该保护气体的流量控制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加热保温阶段和冷却阶段,其中,准备阶段:慢慢打开进气阀,调整保护气体的流量至1.5m3/h,且在1小时后作鸣爆试验,合格后方可吊放热外罩;加热保温阶段:将保护气体的流量由一开始的1.5m3/h增加至10m3/h;冷却阶段:将保护气体的流量由加热保温阶段的10m3/h 再次调整为1.5m3/h;步骤三中,通过四辊三连轧机组,采用浓度大于2%的乳化液,进行3道次轧制,将经步骤二酸洗后的原料轧制成厚度为2.8mm的半成品,且每道次的压下量分别为0.4mm、0.2mm和0.1mm,该四辊三连轧机组的辊身硬度为HRC62‑63,辊径差<2mm,上下辊凸度小于0.1mm,前2道次的轧辊表面粗糙度为0.1μm ,后1道次的轧辊采用数控轧辊磨床对轧辊表面进行精磨,使轧辊表面粗糙度为0.08μm ;步骤四中,具体退火过程为:将步骤三中厚度为2.8mm的半成品投入罩式炉中,先升温至450℃保温2小时,再以每小时35℃升温至550℃保温3小时,再以每小时30℃升温至720℃保温15小时,紧接着加热罩停止加热,待炉内温度自然冷却至600度,冷却时间为10‑16小时,再将加热罩撑高50cm自然冷却至550℃,冷却时间为5‑8小时,最后风冷至280℃后水冷,80℃出炉;步骤五中,通过四辊可逆冷轧机,采用浓度大于2%的乳化液,进行5道次轧制,将经步骤四退火后的半成品轧制成厚度为1.4mm的钢带,每道次的压下量分别为0.4mm、0.3mm、0.3mm、0.3mm和0.1mm,该四辊可逆冷轧机的辊身硬度为:HRC62‑63,辊径差<2mm,上下辊凸度小于0.1mm,前4道次的轧辊表面粗糙度为0.1μm,后1道次的轧辊采用数控轧辊磨床对轧辊表面进行精磨,使轧辊表面粗糙度为0.08μm;步骤七中,具体退火过程为:将步骤六分条后的半成品投入罩式炉中,先升温至450℃保温2小时,再以每小时35℃升温至550℃保温3小时,再以每小时30℃升温至720℃保温15小时,紧接着加热罩停止加热,待炉内温度降到600度,冷却时间为10‑16小时,再将加热罩撑高50cm自然冷却至550℃,冷却时间为5‑8小时,最后风冷至250℃后水冷,80℃出炉。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楚江特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楚江特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1150549.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