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热系统、炊具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80927.3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013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发明(设计)人: | 金松;吴碧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金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6/24 | 分类号: | A47J36/24;A47J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54001 贵州省铜仁地区玉***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加热系统,包括控制电路;还包括到位检测模块。炊具,具有前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成本低廉、应用灵活、使用方便、能够实现联网控制、安全可靠。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系统 炊具 到位检测 控制电路 联网控制 灵活 应用 | ||
【主权项】:
1.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电路;还包括到位检测模块;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号输入点(INT1)、第二号输入点(INT2)、第一号安全开关(SN1)、第二号安全开关(SN2)、第十一号二极管(D11)、跳线(K1)、输出接口(P2’)、控制电源点(OP)、地点(GND)、锅身加热模块、电源模块、按键输入模块、LED指示模块、控制单元、无线通信模块;控制电路中:第一号安全开关(SN1)的第一端与第一号输入点(INT1)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二号安全开关(SN2)的第一端与第二号输入点(INT2)相连;控制电路的控制单元包括微控制器(AU2)、第七号电容(C7)、第十号电容(C10)、第十一号电容(C11);控制电路的控制单元中:第十号电容(C10)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十一号电容(C11)具有第一端、第二端;控制电路的控制单元中:第十号电容(C10)与第十一号电容(C11)相连;控制电路的控制单元中:第七号电容(C7)的一端与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第七号电容(C7)的另一端与微控制器(AU2)的接地脚相连;控制电路中:控制单元的微控制器(AU2)的接地脚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中:控制单元的微控制器(AU2)的电源脚与控制电源点(OP)相连;控制电路中:控制单元的第十号电容(C10)的第一端与控制电源点(OP)相连,控制单元的第十号电容(C10)的第二端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包括锅身温度开关(S1)、第一号电阻(R1)、第二号电阻(R2)、第四号电阻(R4)、第八号电阻(R8)、第九号电阻(R9)、第一号电容(C1)、第一号二极管(D1)、第十一号二极管(D11)、第一号可控硅(KQ1)、第一号光耦合器(AU1);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锅身温度开关(S1)具有第一端、第二端;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二号安全开关(SN2)的第二端与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阳极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可控硅(KQ1)具有阳极、阴极、可控极;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可控硅(KQ1)的作用是开关,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阴极与锅身温度开关(S1)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八号电阻(R8)与第一号电容(C1)串联;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电容(C1)的一端与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阴极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八号电阻(R8)的一端与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阳极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阳极通过第二号电阻(R2)与第一号光耦合器(AU1)的受光侧的阳极相连,第一号可控硅(KQ1)的可控极与第一号光耦合器(AU1)的受光侧的阴极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光耦合器(AU1)的发光侧的阳极与第四号电阻(R4)的第一端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九号电阻(R9)的第一端与第一号光耦合器(AU1)的发光侧的阴极相连,第九号电阻(R9)的第二端与第一号可控硅(KQ1)的阳极相连;控制电路的锅身加热模块中:第一号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号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一号安全开关(SN1)的第二端与第一号电阻(R1)的一端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一号安全开关(SN1)的第二端与锅身加热模块的锅身温度开关(S1)的第一端相连;控制电路中:锅身加热模块的第四号电阻(R4)的第二端与控制电源点(OP)相连;控制电路中:锅身加热模块的第一号二极管(D1)的正极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包括第十一号电阻(R11)、第十二号电阻(R12)、第四号电容(C4)、第五号电容(C5)、第六号电容(C6)、第五号二极管(D5)、第六号二极管(D6)、第七号二极管(D7)、第十一号二极管(D11)、跳线(K1)、输出接口(P2');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十一号电阻(R11)与第四号电容(C4)是并联;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四号电容(C4)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十二号电阻(R12)具有第一端、第二端;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四号电容(C4)的第二端与第十二号电阻(R12)的第一端相连;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十二号电阻(R12)的第二端与第五号二极管(D5)的正极相连;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七号二极管(D7)的负极与第五号二极管(D5)的正极相连;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七号二极管(D7)正极与第六号二极管(D6)的正极相连;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六号二极管(D6)与第五号电容(C5)并联;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五号电容(C5)与第六号电容(C6)并联;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中:第六号二极管(D6)的负极与第五号电容(C5)负极相连;控制电路中:第四号电容(C4)的第一端与第一号安全开关(SN1)的第二端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七号二极管(D7)的正极与第二号安全开关(SN2)的第二端相连;控制电路中:第六号二极管(D6)的正极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中:第十一号二极管(D11)的正极与电源模块的第六号二极管(D6)的负极相连;控制电路中:第十一号二极管(D11)的负极与跳线(K1)的一端相连;控制电路中:输出接口(P2')具有第一端(sa)、第二端(sb);控制电路中:跳线(K1)的另一端与控制电源点(OP)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五号二极管(D5)的负极与输出接口(P2')的第一端(sa)相连,输出接口(P2')的第二端(sb)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的按键输入模块包括第三号按键(SA3)、第四号按键(SA4)、第五号按键(SA5);控制电路的按键输入模块中:第三号按键(SA3)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四号按键(SA4)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五号按键(SA5)具有第一端、第二端;控制电路的按键输入模块中:第三号按键(SA3)的第一端与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控制电路的按键输入模块中:第四号按键(SA4)的第一端与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控制电路的按键输入模块中:第五号按键(SA5)的第一端与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三号按键(SA3)的第二端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中:第四号按键(SA4)的第二端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中:第五号按键(SA5)的第二端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的LED指示模块包括第三号电阻(R3)、第七号电阻(R7)、第十号电阻(R10)、第二号发光二极管(LD2)、第三号发光二极管(LD3)、第四号发光二极管(LD4);控制电路的LED指示模块中:第三号电阻(R3)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七号电阻(R7)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十号电阻(R10)具有第一端、第二端;控制电路的LED指示模块中:第三号电阻(R3)的第二端与第二号发光二极管(LD2)的正极相连;控制电路的LED指示模块中:第七号电阻(R7)的第二端与第三号发光二极管(LD3)的正极相连;控制电路的LED指示模块中:第十号电阻(R10)的第二端与第四号发光二极管(LD4)的正极相连;控制电路的LED指示模块中:第十号电阻(R10)的第一端与控制单元的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控制电路的LED指示模块中:第三号电阻(R3)的第一端与控制单元的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控制电路的LED指示模块中:第七号电阻(R7)的第一端与控制单元的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控制电路中:LED指示模块的第二号发光二极管(LD2)的负极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中:LED指示模块的第三号发光二极管(LD3)的负极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中:LED指示模块的第四号发光二极管(LD4)的负极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的无线通信模块包括通讯模块(P4)、第八号电容(C8)、第九号电容(C9)、通信稳压管(AD1)、第十号二极管(D10)、第一百一十号电阻(R110)、第一百一十一号电阻(R111)、第一百一十二号电阻(R112)、第一百一十三号电阻(R113)、第一百一十四号电阻(R114)、第一百一十五号电阻(R115)、第一百一十六号电阻(R116);控制电路的无线通信模块中:第八号电容(C8)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九号电容(C9)具有第一端、第二端;控制电路的无线通信模块中:通讯模块(P4)的接口为SPI接口;控制电路的无线通信模块中:第八号电容(C8)与第九号电容(C9)并联;控制电路的无线通信模块中:通信稳压管(AD1)的正极与第八号电容(C8)的第二端相连;控制电路的无线通信模块中:第八号电容(C8)的第一端与通信稳压管(AD1)的负极相连;控制电路的无线通信模块中:第八号电容(C8)的第二端与无线通信模块的通讯模块(P4)的接地端相连;控制电路的无线通信模块中:无线通信模块的通讯模块(P4)的电源端与通信稳压管(AD1)的负极相连,控制电路的无线通信模块中:第十号二极管(D10)的负极经由第一百一十号电阻(R110)电阻连接到通信稳压管(AD1)的负极;控制电路的无线通信模块中:无线通信模块的通讯模块(P4)的CE端经由第一百一十一号电阻(R111)连接到通信稳压管(AD1)的负极;控制电路的无线通信模块中:无线通信模块的通讯模块(P4)的CSN端经由第一百一十二号电阻(R112)连接到通信稳压管(AD1)的负极;控制电路的无线通信模块中:无线通信模块的通讯模块(P4)的SCK端经由第一百一十三号电阻(R113)连接到通信稳压管(AD1)的负极;控制电路的无线通信模块中:无线通信模块的通讯模块(P4)的MOSI端经由第一百一十四号电阻(R114)连接到通信稳压管(AD1)的负极;控制电路的无线通信模块中:无线通信模块的通讯模块(P4)的MISO端经由第一百一十五号电阻(R115)连接到通信稳压管(AD1)的负极;控制电路的无线通信模块中:无线通信模块的通讯模块(P4)的IRQ端经由第一百一十六号电阻(R116)连接到通信稳压管(AD1)的负极;控制电路中:无线通信模块的通讯模块(P4)的CE端与控制单元的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控制电路中:无线通信模块的通讯模块(P4)的CSN端与控制单元的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控制电路中:无线通信模块的通讯模块(P4)的SCK端与控制单元的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控制电路中:无线通信模块的通讯模块(P4)的MOSI端与控制单元的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控制电路中:无线通信模块的通讯模块(P4)的MISO端与控制单元的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控制电路中:无线通信模块的通讯模块(P4)的IRQ端与控制单元的微控制器(AU2)的一个IO脚相连;控制电路中:无线通信模块的通讯模块(P4)的接地端与地点(GND)相连;控制电路中:无线通信模块的第十号二极管(D10)的正极与控制电源点(OP)相连;到位检测模块包括第十五电阻(R15)、第十七号电阻(R17)、第十四号电容(C14)、微动开关接口(P6);到位检测模块中:第十五电阻(R15)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十七号电阻(R17)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十四号电容(C14)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到位检测模块中:微动开关接口(P6)的第一端与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相连;到位检测模块中: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与第十七号电阻(R17)的第一端相连;到位检测模块中:微动开关接口(P6)的作用用于连接位于安装在锅盖下方的微动开关,微动开关默认状态为断开,当锅盖被拿开时微动开关处于默认的断开状态,当锅盖放下时微动开关被压下从而导通,因此可以感知锅盖是否已经盖好;到位检测模块中:微动开关接口(P6)的第二端与第十四号电容(C14)的第二端相连;到位检测模块中:第十四号电容(C14)的第一端与第十七号电阻(R17)的第一端相连;到位检测模块的第十七号电阻(R17)的第二端与核心模块的控制单元的微控制器(U2)第二端相连;到位检测模块的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与核心模块的控制电源点(OP)相连,到位检测模块的第十四号电容(C14)的第二端与核心模块的地点(GND)相连。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金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贵州金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1180927.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