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驱动控制式排烟管道盖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80813.0 | 申请日: | 2016-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6396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2 |
发明(设计)人: | 钱明华;蔡建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浦灵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04 | 分类号: | F16K3/04;F16K3/312;F16K31/04;F16K2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连围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驱动控制式排烟管道盖,针对现有排烟管道的结构,设计全新结构装置,连接在排烟管道排烟口上,通过所设计的风速传感器(6),针对排烟管道内的风速方向和风速大小实现智能检测,以此为依据判断排烟管道是否工作,再通过具体所设计的电机驱动电路(9),针对所设计的转动电机(7)进行智能控制,实现针对所设计挡板(3)的智能控制,针对排烟管道排烟口实现智能封闭与开启,有效阻挡了排烟管道内杂物的堆积,有效保证了排烟管道的通风效率。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驱动 控制 烟管 | ||
【主权项】:
一种智能驱动控制式排烟管道盖,用于连接在排烟管道排烟口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端彼此贯通的圆筒(1)、两端彼此贯通的橡胶筒(2)、挡板(3)、转动电机(7)、控制模块(4),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4)相连接的电源(5)、风速传感器(6)、电机驱动电路(9);其中,转动电机(7)经过电机驱动电路(9)与控制模块(4)相连接;电源(5)经过控制模块(4)为风速传感器(6)进行供电,同时,电源(5)依次经过控制模块(4)、电机驱动电路(9)为转动电机(7)进行供电;控制模块(4)、电源(5)和电机驱动电路(9)设置于圆筒(1)的外侧面上;电机驱动电路(9)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控制模块(4)的正级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转动电机(7)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控制模块(4)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3与控制模块(4)相连接;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控制模块(4)相连接;挡板(3)的尺寸与圆筒(1)其中一端开口的尺寸相适应,转动电机(7)的驱动杆与挡板(3)的边缘相固定连接,且转动电机(7)驱动杆所在直线与挡板(3)所在面相垂直,转动电机(3)通过连接件固定设置在圆筒(1)的侧面上,转动电机(7)驱动杆所在直线与圆筒(1)上贯穿两端的中心线相平行,挡板(3)位于与其尺寸相适应的圆筒(1)一端开口的一侧,且挡板(3)在转动电机(7)控制下,随转动电机(7)驱动杆的转动而转动,实现针对圆筒(1)该端开口的封闭与开启;橡胶筒(2)未形变时的口径小于圆筒(1)的口径,橡胶筒(2)的一端开口拉伸套设在圆筒(1)上与对应挡板(3)一端开口相对的另一端开口上,橡胶筒(2)的另一端开口套设在排烟管道的排烟口上;风速传感器(6)放置于排烟管道内。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浦灵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浦灵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20080813.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