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车辆正碰中判定乘员头部损伤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60276.2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7218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朱海涛;周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G06K9/00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薛萌萌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东***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正碰中判定乘员头部损伤的方法,首先采集假人头部加速度(ax,ay,az)11和上颈部负载力(Fx,Fy,Fz)12,并对假人头部及面部涂抹颜料,通过高速摄像机来捕获假人的运动姿态,结合假人头部加速度(ax,ay,az)11情况及颜料情况,初步判定是否发生二次碰撞的可能性,若确定没有发生二次碰撞,则直接判定乘员头部损伤情况;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正碰中判定乘员头部损伤的方法,采用了一种根据假人头颈部传感器信号来计算和判定的方法,结合高速视频信号,能够对碰撞过程中后排5th假人的头部损伤情况作出客观的判断。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车辆 正碰中 判定 乘员 头部 损伤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用于车辆正碰中判定乘员头部损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采集乘员头部加速度(ax,ay,az)(11)和上颈部负载力(Fx,Fy,Fz)(12),并对乘员头部及面部涂抹颜料,通过高速摄像机来捕获乘员的运动姿态,结合所述乘员头部加速度(ax,ay,az)(11)情况及颜料情况,初步判定是否发生二次碰撞的可能性,若通过高速摄像机的摄像观测乘员未发生撞击,确定没有发生二次碰撞,则直接判定乘员头部无损伤;步骤2:若存在发生二次碰撞的可能性,进行头部接触负载力计算,当接触负载力小于或等于预设力值时,判断头部无二次碰撞;当头部接触负载力大于所述预设力值时则判断为发生二次碰撞;步骤3:当头部接触负载力大于所述预设力值时判断为发生二次碰撞时,对于能够通过高速视频确认头部发生二次碰撞时段的情况,在相应的HIC计算区间(6),进行头部HIC15计算;步骤4:对于不能够通过高速视频确认头部发生二次碰撞时段的情况,在头部接触负载力‑时间曲线(8)中,结合高速视频分离假人二次碰撞(5)及假人自身碰撞(51)阶段中所述预设力值以上的头部接触负载力,并分离确定接触时段起点te(2)及终点td(21);若能够头部接触负载力分离,且能分离所述HIC计算区间(6)时,即:所述假人二次碰撞(5)所产生的波形与假人自身碰撞(51)所产生的波形峰值间负载力(7)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力值的时候,在所述头部接触负载力‑时间分布曲线(8)中,确定所述第二预设力值水平线及所述预设力值水平线对应波形的时刻点,在每个峰值中,以第一个达到所述预设力值的时刻点为搜索基准点(1),进行接触时段所述起点te(2)和所述终点td(21)的确定;所述搜索基准点(1)向前达到所述第二预设力值的时刻点为所述起点te(2),向后达到所述第二预设力值的时刻点为所述终点td(21),然后进行头部HIC15计算;所述起点te(2)至所述终点td(21)即为HIC计算区间(6);若能够头部接触负载力分离,但不能分离所述HIC计算区间(6)时,即:所述假人二次碰撞(5)所产生的波形与所述假人自身碰撞(51)所产生之间的所述波形峰值间负载力(7)大于第二预设力值且小于预设力值的时候,在所述头部接触负载力‑时间分布曲线(8)中,确定所述第二预设力值水平线及所述预设力值水平线对应波形的时刻点,在每个峰值中,以第一个达到预设力值的时刻点为所述搜索基准点(1),进行接触时段所述起点te(2)和所述终点td(21)的确定;所述搜索基准点(1)向前达到所述第二预设力值的时刻点为所述起点te(2),且重新定义所述终点td(21)为td’(22),重新定义的所述td’(22)为在所述头部接触负载力‑时间曲线(8)中,所述预设力值水平线对应的两时刻点为t1及t2,则所述td’=(t1+t2)/2,然后进行头部HIC15计算;步骤5:若不能够头部接触负载力分离,即:因所述假人二次碰撞(5)所产生的波形与所述假人自身碰撞(51)所产生波形之间的所述峰值间负载力(7)大于或等于预设力值时,在此时所述头部接触负载力‑时间曲线(8)与所述第二预设力值水平线对应的两时刻点为起点所述te(2)及所述终点td(21),然后进行头部HIC15计算。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060276.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