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古民居木结构加固构件及其加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87065.8 | 申请日: | 2017-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935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曹海;吴婧;黄剑;苏梦蓓;王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山学院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桥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0 | 代理人: | 张晓煜 |
地址: | 24504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古民居木结构加固构件,包括连接座与连接板;连接板固定在木梁的侧表面;连接座包括筒部和支座连接部;筒部由两块以上的壳体单元环绕固定在木柱侧面;筒部与木梁邻接的壳体单元的外表面设置有支座连接部,支座连接部包括两个侧板和设置有彼此对齐的插接槽孔第一插接板和第二插接板。插接槽孔上设有定位槽;在连接板上的导向条的引导下;连接板依次穿过第一插接板和第二插接板的插接槽孔,在重力作用下沉至插接槽孔底部,导向条与定位槽错位,形成卡接条,防止连接板从连接座中拔出。该加固构件,形成了梁柱之间的半刚性连接,在地震、风载作用下耗能性能好,且其加固方法操作简单,对木结构本身破坏较小。 | ||
搜索关键词: | 民居 木结构 加固 构件 及其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古民居木结构加固构件,其用于加固古民居木结构中木柱(1)与木梁(2)连接的节点,该古民居木结构加固构件包括连接座(4)与连接板(5);连接板(5)通过木梁固定件(7)固定在木梁(2)的侧表面;连接座(4)包括筒部和支座连接部;筒部由两块以上的壳体单元环绕所述木柱(1)彼此拼接而成,并通过两个以上的木柱固定件(6)固定在所述木柱(1)的侧面;筒部与木梁(2)邻接的壳体单元的外表面设置有支座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支座连接部包括两个侧板(41)和第一插接板(42)、第二插接板(43);两个侧板(41)形状相同,均为直角梯形,二者平行设置且位于同一高度;两个侧板(41)的长底边端分别与筒部的壳体单元连接,两个侧板(41)的短底边端分别与第一插接板(42)的两个侧边相连;第二插接板(43)的两个侧边分别与两个侧板(41)内表面的直角梯形的中位线位置连接,且与第一插接板(42)平行设置;第一插接板(42)上设置有第一插槽孔(11)和第二插槽孔(12);第二插接板(43)上设置有第三插槽孔(21)和第四插槽孔(22);第一插槽孔(11)和第二插槽孔(12)均为竖向设置的槽孔,且槽孔上均设置有第一定位槽(13)和第二定位槽(14);第三插槽孔(21)和第四插槽孔(22)均为竖向设置的槽孔,且槽孔上均设置有第三定位槽(23)和第四定位槽(24);第一插接板(42)上的第一插槽孔(11)与第二插接板(43)上的第三插槽孔(21)形状相同且彼此对齐;第一插接板(42)上的第二插槽孔(21)与第二插接板(43)上的第四插槽孔(22)形状相同且彼此对齐;连接板(5)上设置有导向条(9);连接板(5)包括左连接板(51)和右连接板(52),左连接板(51)以及右连接板(52)的两端中,一端为插接端,另一端为固定端;左连接板(51)以及右连接板(52)的固定端和分别由两个以上的木梁固定件(7)固定在木梁(2)的两个侧面;左连接板(51)以及右连接板(52)的插接端用来和连接座(4)连接;左连接板(51)和右连接板(52)的插接端上分别设置有导向条(9),导向条(9)包括第一导向条(9a),第二导向条(9b),第三导向条(9c)和第四导向条(9d);第一导向条(9a),第二导向条(9b),第三导向条(9c)和第四导向条(9d)中指向插接端的一端称为第一端,背离插接端的一端称为第二端;第一导向条(9a),第二导向条(9b),第三导向条(9c)和第四导向条(9d)均为水平设置;第一导向条(9a)与第二导向条(9b)同时位于左连接板(51)或右连接板(52)的一侧表面,且二者高度相同,沿连接板(5)的轴线方向自插接端依次排列;第三导向条(9c)与第四导向条(9d)同时位于左连接板(51)或右连接板(52)的另一侧表面,且二者高度相同,沿连接板(5)的轴线方向自插接端依次排列;第一导向条(9a)的第二端与第二导向条(9b)的第一端之间的间距D1略大于第二插接板(43)的厚度;第三导向条(9c)的第二端与第四导向条(9d)的第一端之间的间距D2略大于第二插接板(43)的厚度;第三导向条(9c)以及第四导向条(9d)的长度略小于第一插接板(42)与第二插接板(43)之间的间距;左连接板(51)的第一导向条(9a)和第二导向条(9b)的断面形状与第一插接板(42)中第一插接槽孔(11)中的第一定位槽(13)形状匹配;左连接板(51)的第三导向条(9c)和第四导向条(9d)的断面形状均第一插接板(42)中第一插接槽孔(11)中的第二定位槽(14)形状匹配;右连接板(52)的第一导向条(9a)和第二导向条(9b)与第一插接板(42)中第二插接槽孔(12)中的第一定位槽(13)截面形状以及位置均匹配;右连接板(52)的第三导向条(9c)和第四导向条(9d)与第一插接板(42)中第二插接槽孔(12)中的第二定位槽(14)截面形状以及位置均匹配;第一插接板(42)中第一插接槽孔(11)的宽度略大于左连接板(51)的厚度,第一插接槽孔(11)的高度大于左连接板(51)的宽度,且第一插接槽孔(11)中的第一定位槽(13)距离第一插接槽孔(11)顶端的距离略大于第一导向条(9a)距离左连接板(51)顶端的距离;第一插接板(42)中第二插接槽孔(12)的宽度略大于右连接板(52)的厚度,第一插接槽孔(11)的高度大于右连接板(52)的宽度,且第二插接槽孔(12)中的第一定位槽(13)距离第一插接槽孔(11)顶端的距离略大于第一导向条(9a)距离右连接板(52)顶端的距离;第二插接板(43)上第三插接槽孔(21)的形状以及位置与第一插接槽孔(11)完全相同,以便左连接板(51)能在导向条(9)的引导下,依次穿过第一插接槽孔(11)和第三插接槽孔(21);第二插接板(43)上第四插接槽孔(22)的形状以及位置与第二插接槽孔(12)完全相同,以便右连接板(52)能在导向条(9)的引导下,依次穿过第二插接槽孔(12)和第四插接槽孔(22);当左连接板(51)和右连接板(52)插接到位后,在重力作用下或人为施加的向下的荷载作用下,左连接板(51)和右连接板(52)下沉到达第一插接槽孔(11)、第三插接槽孔(21)以及第二插接槽孔(12)、第四插接槽孔(22)的底部,导向条(9)与对应的第一定位槽(13)、第二定位槽(14)、第三定位槽(23)以及第四定位槽(24)错位,导向条(9)形成了卡接条,限制连接板(5)的移动,防止其从连接座(4)中拔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山学院,未经黄山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087065.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果实采摘杂物去除装置
- 下一篇:生活垃圾玻璃石块分离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