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车体平跳俯仰耦合运动的前后悬架刚度分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03768.5 | 申请日: | 2017-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97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丁飞;吴俊刚;周舟;周建文;肖攀;何章涛;李先;李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谭小容 |
地址: | 401122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车体平跳俯仰耦合运动的前后悬架刚度分配方法,建立车体平跳俯仰耦合运动模型;该模型包括车体集中质量块、悬架扭转弹簧、悬架线性支撑弹簧、前车轮集中质量块、后车轮集中质量块、前车轮线性支撑弹簧、后车轮线性支撑弹簧和前后车轮连接轴;根据耦合运动模型建立刚度系数矩阵;将耦合运动模型刚度系数矩阵与传统的半车俯仰平面内建模刚度系数矩阵作对比,推导出俯仰角刚度、平跳刚度、平跳运动的力矩和俯仰角刚度与平跳刚度之比;将前后悬架刚度的协调设计转换成俯仰角刚度与平跳刚度之比的极大值设计,并进行前后悬架刚度分配。获得车体耦合运动特性与前后悬架刚性分配的显式关系,实现对车体耦合运动特性的合理控制。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车体 俯仰 耦合 运动 前后 悬架 刚度 分配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控制车体平跳俯仰耦合运动的前后悬架刚度分配方法,其特征为,具体步骤如下:一、建立车体平跳俯仰耦合运动模型;该模型包括车体集中质量块(1)、悬架扭转弹簧(2)、悬架线性支撑弹簧(3)、前车轮集中质量块(4)、后车轮集中质量块(5)、前车轮线性支撑弹簧(6)、后车轮线性支撑弹簧(7)和前后车轮连接轴(8);所述悬架扭转弹簧(2)的一端与车体集中质量块(1)相连,另一端与前后车轮连接轴(8)相连;所述悬架线性支撑弹簧(3)的上端与车体集中质量块(1)相连,下端与前后车轮连接轴(8)相连;所述前车轮线性支撑弹簧(6)的上端与前车轮集中质量块(4)相连,下端接地;所述后车轮线性支撑弹簧(7)的上端与后车轮集中质量块(5)相连,下端接地;二、根据耦合运动模型建立刚度系数矩阵;通过力和力矩平衡方法,将前后独立悬架支撑刚度系统等效成角运动和平跳运动的弹簧组合系统,其中,悬架扭转弹簧(2)由俯仰角刚度系数kUp进行描述,悬架线性支撑弹簧(3)由平跳刚度系数kUb描述,悬架线性支撑弹簧(3)与重心相距LUk,从而建立的耦合运动模型刚度系数矩阵为
三、将耦合运动模型刚度系数矩阵与传统的半车俯仰平面内建模刚度系数矩阵
作对比,推导出:俯仰角刚度kUp=ksfksrL2/(ksf+ksr);平跳刚度kUb=ksf+ksr;平跳运动的力矩LUk=(aksf‑bksr)/(ksf+ksr);俯仰角刚度与平跳刚度之比
是关于LUk/L的二次抛物线函数,其中
ksf——前悬架垂向舒适性刚度;ksr——后悬架垂向舒适性刚度;ktf——前车轮径向刚度;ktr——后车轮径向刚度;a——前轴与重心距离;b——后轴与重心距离;L——前后车轮的轴距;四、将前后悬架刚度的协调设计转换成俯仰角刚度与平跳刚度之比
的极大值设计,并根据
进行前后悬架刚度分配。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103768.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