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挠性仿形割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72184.3 | 申请日: | 2017-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420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3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雄;张顺路;盛希宇;沈阔;张春龙;张文强;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3/10 | 分类号: | A01G2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安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48 | 代理人: | 徐林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天然橡胶采收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挠性仿形割胶装置,包括电机安装板(1)、横梁(11)、仿形固定架(9)、导向轮(7)、伸缩弹簧(8)、主动轮(2)、电机(3)、从动轮(10)、摆动杆(52)、张紧轮(51)、扭力弹簧(18)和挠性部件(4);仿形固定架(9)与横梁(11)固接;导向轮7安装在导向轮支杆(71)的前端,多个导向轮(7)相对、形成容纳橡胶树干的开口;挠性部件(4)套在主动轮(2)、张紧轮(51)和从动轮(10)上;所述横梁(11)、主动轮(2)、张紧轮(51)、从动轮(10)和仿形固定架(9)位于同一水平面。该挠性仿形割胶装置有效地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和技术难度。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挠性仿形 割胶 装置 | ||
【主权项】:
1.一种挠性仿形割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安装板(1)、横梁(11)、仿形固定架(9)、导向轮(7)、伸缩弹簧(8)、主动轮(2)、电机(3)、从动轮(10)、摆动杆(52)、张紧轮(51)、扭力弹簧(18)和挠性部件(4);电机安装板(1)固接在横梁(11)的一端;仿形固定架(9)为折弯件,其中部与横梁(11)的中部固接;在仿形固定架(9)上均匀设有多个连接孔以及垂直于所述连接孔的固定孔,导向轮支杆(71)的后端设有贯通长槽,多个导向轮支杆(71)的后端穿过仿形固定架(9)的连接孔,螺钉穿过仿形固定架(9)的固定孔和导向轮支杆(71)后端上的贯通长槽,使得导向轮支杆(71)能够沿其轴向滑动;导向轮(7)安装在导向轮支杆(71)的前端,多个导向轮(7)相对、形成容纳橡胶树干的开口;导向轮支杆(71)上套有伸缩弹簧(8),伸缩弹簧(8)位于导向轮(7)与仿形固定架(9)之间;电机(3)固接在位于横梁(11)的一端的电机安装板(1)上;主动轮(2)安装于电机(3)的输出轴上并与电机(3)位于横梁(11)的同侧;从动轮(10)的转动轴固接在横梁(11)的另一端,从动轮(10)通过其转动轴可旋转地安装于横梁(11)上;两个摆动杆(52)分别位于仿形固定架(9)的两外侧,其一端通过摆动杆销轴与横梁(11)转动连接,摆动杆(52)与横梁(11)的铰接点相对于横梁(11)的中部对称,张紧轮(51)通过销轴与摆动杆(5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邻近摆动杆(52)与横梁(11)的铰接点,在摆动杆(52)与靠近仿形固定架(9)一侧的横梁(11)之间设有套接在固接于横梁(11)的螺钉上的扭力弹簧(18),扭力弹簧(18)具有两个臂,分别紧压于摆动杆(52)和横梁(11);挠性部件(4)套在主动轮(2)、张紧轮(51)和从动轮(10)上;挠性部件(4)为挠性带或挠性链条;其中,挠性部件(4)为挠性带时,其包括基体(41)、粘结剂(42)和磨粒(43);挠性带的厚度大于宽度,且宽度大于割胶深度(161),基体(41)的下表面通过粘结剂(42)粘结磨粒(43),基体(41)的内侧面与主动轮(2)、张紧轮(51)和从动轮(10)接触;挠性部件(4)为挠性链条时,其包括内链板(45)、滚子(46)、套筒(47)和销轴(48),其中,套筒(47)套在销轴(48)上,滚子(46)套在套筒(47)上,滚子(46)与套筒(47)之间、套筒(47)与销轴(48)之间分别为间隙配合连接,滚子(46)的外径大于内链板(45)的宽度,刀具(49)包括主切削刀(491)和副切削刀(492),主切削刀(491)的宽度大于割胶深度(161),副切削刀(492)的高度大于耗皮量厚度(162);副切削刀(492)的上端面与挠性链条下侧的内链板(45)的外侧端固接,副切削刀与挠性链条下侧的内链板(45)的外侧端之间的夹角为91~92°;主切削刀(491)的一端与副切削刀(492)的下端固接,主切削刀(491)的另一端朝向挠性链条的内侧面,主切削刀(491)与副切削刀(492)之间的夹角为88°~89°;所述横梁(11)、主动轮(2)、张紧轮(51)、从动轮(10)和仿形固定架(9)位于同一水平面。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172184.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