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共直流母线开绕组异步电机系统零序环流抑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41205.4 | 申请日: | 2017-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654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发明(设计)人: | 杨淑英;姚乐;张兴;李浩源;谢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7/493 | 分类号: | H02M7/493;H02M1/12;H02P21/00;H02P27/08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王挺 |
地址: | 230009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针对现有技术中单纯从调制策略环节抑制零序环流,忽略逆变器非线性、反电动势零序分量,导致共直流母线开绕组异步电机定子电流畸变明显、零序环流明显;基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零序电压可控的空间矢量PWM调制方案,通过对共直流母线开绕组异步电机系统零序电压的主动控制实现对零序环流的抑制,同时避免使用零矢量,减小开绕组电机系统的共模电压。 | ||
搜索关键词: | 直流 母线 绕组 异步电机 系统 环流 抑制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共直流母线开绕组异步电机系统零序环流抑制方法,本抑制方法涉及的共直流母线开绕组异步电机拓扑结构具体描述如下:直流母线电压为Udc;直流侧设置有一个稳压电容C,电容C的正极连接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正极,电容C负极连接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负极;第一逆变器第一相桥臂包括两只开关管S11、S12以及两只二极管D11、D12,S11与S12串联,S11发射极连接S12集电极,D11正极连接S11发射极,负极连接S11集电极,D12正极连接S12发射极,负极连接S12集电极;第一逆变器第二相桥臂包括两只开关管S13、S14以及两只二极管D13、D14,S13与S14串联,S13发射极连接S14集电极;D13正极连接S13发射极,负极连接S13集电极,D14正极连接S14发射极,负极连接S14集电极;第一逆变器第三相桥臂包括两只开关管S15、S16以及两只二极管D15、D16,S15与S16串联,S15发射极连接S16集电极,D15正极连接S15发射极,负极连接S15集电极,D16正极连接S16发射极,负极连接S16集电极;第二逆变器第一相桥臂包括两只开关管S21、S22以及两只二极管D21、D22,S21与S22串联,S21发射极连接S22集电极,D21正极连接S21发射极,负极连接S21集电极,D22正极连接S22发射极,负极连接S22集电极;第二逆变器第二相桥臂包括两只开关管S23、S24以及两只二极管D23、D24,S23与S24串联,S23发射极连接S24集电极,D23正极连接S23发射极,负极连接S23集电极,D24正极连接S24发射极,负极连接S24集电极;第二逆变器第三相桥臂包括两只开关管S25、S26以及两只二极管D25、D26,S25与S26串联,S25发射极连接S26集电极,D25正极连接S25发射极,负极连接S25集电极,D26正极连接S26发射极,负极连接S26集电极;开绕组异步电机三相定子绕组分别为A、B、C,A相两端连接第一逆变器第一相桥臂中点a1和第二逆变器第一相桥臂中点a2,B相两端连接第一逆变器第二相桥臂中点b1和第二逆变器第二相桥臂中点b2,C相两端连接第一逆变器第三相桥臂中点c1和第二逆变器第三相桥臂中点c2;本抑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采集开绕组异步电机定子上三相电流iA、iB、iC和转子电角速度ωr;步骤2,将步骤1采集得到的开绕组异步电机定子上三相电流iA、iB、iC按照下式(1)、(2)变换到同步旋转dq坐标系下:其中iα、iβ为两相静止坐标系αβ中开绕组异步电机定子α轴电流和β轴电流,i0为开绕组异步电机系统的零序电流,id、iq为旋转坐标系dq坐标系中开绕组异步电机定子d轴电流和q轴电流、θ为转子定向角度;步骤3,根据步骤2获得的id、iq、i0计算调节器输入值:其中分别为设定的开绕组异步电机定子d轴电流,q轴电流以及零序电流,idin为定子d轴电流调节器输入值,iqin为定子q轴电流调节器输入值,i0in为零序电流调节器输入值;步骤4,设设定参考电压矢量为OU,计算设定参考电压矢量OU在αβ坐标系下的分量uα、uβ:其中udout为定子d轴电流调节器输出值,uqout定子q轴电流调节器输出值,θ为转子定向角度,uα、uβ为设定参考电压矢量OU在αβ坐标系下的分量;步骤5,将设定参考电压矢量OU在αβ坐标系下的分量uα、uβ按照下式变换到abc坐标系下,得到ua、ub、uc:其中OU为设定参考电压矢量,ua、ub、uc为设定参考电压矢量OU在abc坐标系中a轴、b轴和c轴上的分量;步骤6,按照下式对设定参考电压矢量OU进行180°解耦:其中OU1为第一逆变器合成参考电压矢量,OU2为第二逆变器合成参考电压矢量,U0为零序电流调节器输出值,u0为第一逆变器零轴电压目标值,u0'为第二逆变器零轴电压目标值;步骤7,根据下列规则对电压矢量OU1、OU2所在αβ坐标系中扇区位置进行判断:当ua≥0,ub<0,uc<0,则电压矢量OU1在第Ⅰ扇区,电压矢量OU2在第Ⅳ扇区;当ua≥0,ub≥0,uc<0,则电压矢量OU1在第Ⅱ扇区,电压矢量OU2在第Ⅴ扇区;当ua<0,ub≥0,uc<0,则电压矢量OU1在第Ⅲ扇区,电压矢量OU2在第Ⅵ扇区;当ua<0,ub≥0,uc≥0,则电压矢量OU1在第Ⅳ扇区,电压矢量OU2在第Ⅰ扇区;当ua<0,ub<0,uc≥0,则电压矢量OU1在第Ⅴ扇区,电压矢量OU2在第Ⅱ扇区;当ua≥0,ub<0,uc≥0,则电压矢量OU1在第Ⅵ扇区,电压矢量OU2在第Ⅲ扇区;其中OU1为第一逆变器合成参考电压矢量,OU2为第二逆变器合成参考电压矢量,ua、ub、uc分别为设定参考电压矢量OU在abc坐标系中a轴、b轴和c轴上的分量,扇区Ⅰ表示αβ坐标系中0°‑60°区域,α轴所在位置为0°,β轴所在位置为90°,扇区Ⅱ表示αβ坐标系中60°‑120°区域,扇区Ⅲ表示αβ坐标系中120°‑180°区域,扇区Ⅳ表示αβ坐标系中180°‑240°区域,扇区Ⅴ表示αβ坐标系中240°‑300°区域,扇区Ⅵ表示αβ坐标系中300°‑360°区域;步骤8,根据步骤7中获得的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的合成参考电压矢量OU1、OU2所在αβ坐标系中扇区位置信息,按照下列规则选择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参与合成的电压空间矢量:第Ⅰ扇区内第一逆变器选择合成矢量为U6、U1、U2、U3,第二逆变器选择合成矢量为U6’、U1’、U2’、U3’;第Ⅱ扇区内第一逆变器选择合成矢量为U1、U2、U3、U4,第二逆变器选择合成矢量为U1’、U2’、U3’、U4’;第Ⅲ扇区内第一逆变器选择合成矢量为U2、U3、U4、U5,第二逆变器选择合成矢量为U2’、U3’、U4’、U5’;第Ⅳ扇区内第一逆变器选择合成矢量为U3、U4、U5、U6,第二逆变器选择合成矢量为U3’、U4’、U5’、U6’;第Ⅴ扇区内第一逆变器选择合成矢量为U4、U5、U6、U1,第二逆变器选择合成矢量为U4’、U5’、U6’、U1’;第Ⅵ扇区内第一逆变器选择合成矢量为U5、U6、U1、U2,第二逆变器选择合成矢量为U5’、U6’、U1’、U2’;其中扇区Ⅰ表示αβ坐标系中0°‑60°区域,α轴所在位置为0°,β轴所在位置为90°,扇区Ⅱ表示αβ坐标系中60°‑120°区域,扇区Ⅲ表示αβ坐标系中120°‑180°区域,扇区Ⅳ表示αβ坐标系中180°‑240°区域,扇区Ⅴ表示αβ坐标系中240°‑300°区域,扇区Ⅵ表示αβ坐标系中300°‑360°区域;U1、U2、U3、U4、U5、U6、U7、U8为第一逆变器产生的电压空间矢量,U1’、U2’、U3’、U4’、U5’、U6’、U7’、U8’为第二逆变器产生的电压空间矢量;第一逆变器产生的电压空间矢量对应的开关状态sa1sb1sc1表示如下:电压空间矢量U1对应的开关状态为100;电压空间矢量U2对应的开关状态为110;电压空间矢量U3对应的开关状态为010;电压空间矢量U4对应的开关状态为011;电压空间矢量U5对应的开关状态为001;电压空间矢量U6对应的开关状态为100;电压空间矢量U7对应的开关状态为000;电压空间矢量U8对应的开关状态为111;其中sa1、sb1、sc1分别表示第一逆变器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第三桥臂的开关状态,等于1时表示上开关管导通,下开关管关断;等于0时表示上开关管关断,下开关管导通;第二逆变器产生的电压空间矢量对应的开关状态sa2sb2sc2表示如下:电压空间矢量U1’对应的开关状态为100;电压空间矢量U2’对应的开关状态为110;电压空间矢量U3’对应的开关状态为010;电压空间矢量U4’对应的开关状态为011;电压空间矢量U5’对应的开关状态为001;电压空间矢量U6’对应的开关状态为100;电压空间矢量U7’对应的开关状态为000;电压空间矢量U8’对应的开关状态为111;其中sa2、sb2、sc2分别第二逆变器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第三桥臂的开关状态,等于1时表示桥臂上开关管导通,下开关管关断;等于0时表示桥臂上开关管关断,下开关管导通;步骤9,计算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每个扇区选择的相应的4个电压空间矢量的作用时间;第一逆变器根据步骤8的选择结果,在OU1所在扇区内选择电压空间矢量U1、U2、U3、U4,根据伏秒平衡原理建立下式:求解得到t1、t2、t3、t4;第二逆变器根据步骤8的选择结果,在OU2所在扇区内选择电压空间矢量U1'、U2'、U3'、U4',根据伏秒平衡原理建立下式:求解得到t1'、t2'、t3'、t4';其中,Ts为一个开关周期的时间,u0为第一逆变器零轴电压目标值,U1、U2、U3、U4为步骤8中选择的第一逆变器产生的电压空间矢量,U10、U20、U30、U40分别为U1、U2、U3、U4在零轴上的分量,U1α、U2α、U3α、U4α分别为U1、U2、U3、U4在α轴上的分量,U1β、U2β、U3β、U4β分别为U1、U2、U3、U4在β轴上的分量,t1、t2、t3、t4分别为U1、U2、U3、U4的作用时间,U1'、U2'、U3'、U4'为步骤4中选择的第二逆变器产生的电压空间矢量,u0'为第二逆变器零轴电压目标值,U10'、U20'、U30'、U40'分别为U1'、U2'、U3'、U4'在零轴上的分量,U'1α、U'2α、U'3α、U'4α分别为U1'、U2'、U3'、U4'在α轴上的分量,U'1β、U'2β、U'3β、U'4β分别为U1'、U2'、U3'、U4'在β轴上的分量,t1'、t2'、t3'、t4'分别为U1'、U2'、U3'、U4'的作用时间;步骤10,根据步骤9计算得到的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每个扇区选择的相应的4个电压空间矢量U1、U2、U3、U4和U1'、U2'、U3'、U4'的作用时间画出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的开关波形;步骤11,根据步骤10得到的开关波形得到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中开关管的翻转时刻;步骤12,根据步骤11获取的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中开关管的翻转时刻更新比较寄存器的值,从而由数字信号处理器产生两个逆变器的开关信号,完成两个逆变器的电压矢量调制信号的生成。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541205.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