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埋置式垂直升降船闸下游直筒闸首的推拉闸门及其运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91819.3 | 申请日: | 2017-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62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汪哲荪;汪梓骏;徐紫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哲荪 |
主分类号: | E02C1/00 | 分类号: | E02C1/00;E02B7/20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09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埋置式垂直升降船闸下游直筒闸首的推拉闸门,其特征是:垂直升降船闸的下游直筒闸首埋置于山体内,在这下游直筒闸首朝向下游引航隧道的底座壁上有船闸口a。这船闸口a内有所述的推拉对开的闸门a、闸门b,在闸门a与闸门b之间有止水条,在船闸口的内侧面上有充水止水圈。在闸门a、闸门b的左右两侧均有启闭设备的剪叉架,启动两侧剪叉架上的液压缸,能打开或关闭闸门a、闸门b,这种闸门能承受相当大的水压力,具有安全、结构合理、承载大、启闭灵活、止水效果好、运行方便等特点,是一种先进的垂直升降船闸的闸门。 | ||
搜索关键词: | 闸门 船闸 垂直升降 闸首 直筒 推拉 剪叉架 埋置式 启闭 左右两侧 底座壁 水压力 液压缸 止水圈 止水条 充水 山体 止水 对开 承载 隧道 灵活 安全 | ||
【主权项】:
1.埋置式垂直升降船闸下游直筒闸首的推拉闸门,包括了底座、船闸口a、闸门a、闸门b、启闭设备a、启闭设备b、充水止水圈、限位传感器a、限位传感器b,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埋置式垂直升降船闸依次连接有上游引航道、上游闸首、渡船槽、下游直筒闸首、下游引航道,所述的下游直筒闸首埋置于山体内,所述下游直筒闸首的结构左右对称,所述下游直筒闸首的所述底座为圆盆形状,在所述的底座上连接有闸身,所述闸身为圆筒形状,在所述闸身的上部有通往所述渡船槽的船闸口b,在所述底座内的底部有底板,在所述底座和闸身内有平行于中心线的左竖隔板、右竖隔板,在朝向下游引航道方向的底座壁上有所述的船闸口a,所述船闸口a为矩形,在船闸口a左侧所述底座的底板上有隔墙a,以及在船闸口a右侧所述底座的底板上有隔墙b,所述隔墙a的中部与所述左竖隔板连接,所述隔墙b的中部与所述右竖隔板连接,在所述底座的内壁和底板上有挡墙a,所述挡墙a与所述隔墙a的左端连接,在所述底座的内壁和底板上有挡墙b,所述挡墙b与所述隔墙b的右端连接,在船闸口a上方从挡墙a至挡墙b的底座内壁上有壁梁,所述壁梁的左段部分与所述隔墙a、挡墙a的顶部连接,所述壁梁的右段部分与所述隔墙b、挡墙b的顶部连接,在船闸口a左侧面处所述壁梁的底面安装有限位传感器a,在朝挡墙a方向距船闸口a左侧面一个闸门a宽度处所述壁梁的底面安装有限位传感器b,在船闸口a右侧面处所述壁梁的底面安装有限位传感器c,在朝挡墙b方向距船闸口a右侧面一个闸门b宽度处所述壁梁的底面安装有限位传感器d,在挡墙a、挡墙b之间所述底座的底板上有矩形的闸门槽,在所述闸门槽的底面上安装有两根平行的轨道,在船闸口a处所述底座内壁左侧、顶部、右侧的边缘上,以及在所述闸门槽下游侧的槽壁上都有嵌槽,在所述嵌槽上都安装有“┛”型挡板,所述挡板与嵌槽构成矩形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口均朝向底座内的方向,所述凹槽连接成的“□”形的凹槽圈,在所述凹槽圈内安装有所述的充水止水圈,所述启闭设备a的剪叉架座b固定于挡墙a的右侧面上,所述启闭设备a的剪叉架座a安装于所述闸门a的左侧面上,所述启闭设备a和闸门a的底部有数对滚轮活动安置于所述的轨道上,所述启闭设备b的剪叉架座d固定于挡墙b的左侧面上,所述启闭设备b的剪叉架座c安装于所述闸门b的右侧面上,所述启闭设备b与闸门b的底部有数对滚轮活动安置于所述的轨道上,开动启闭设备a、启闭设备b能各自把闸门a、闸门b沿轨道朝相对的方向移动,待闸门a、闸门b均到达中心线的位置,即关闭了所述的船闸口a;开动启闭设备a、启闭设备b也能各自把闸门a、闸门b沿轨道朝相反的方向移动,待闸门a的右侧面与船闸口a的左侧面平齐,以及闸门b的左侧面与船闸口a的右侧面平齐时,即打开了所述的船闸口a。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哲荪,未经汪哲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591819.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小麦秸秆聚乳酸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作业车辆及作业车辆的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