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磁谐振耦合原理的四叶形线圈经颅磁刺激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63645.4 | 申请日: | 2017-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692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张镇;艾文杰;邓斌;魏熙乐;于海涛;刘晨;伊国胜;王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N2/04 | 分类号: | A61N2/04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2108 | 代理人: | 王顕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磁谐振耦合原理的四叶形线圈经颅磁刺激系统,该系统由四个相同的源线圈、谐振线圈叶片单元组构成四叶形线圈,系统中的第一源线圈、第二源线圈之间外切,第三源线圈与第四源线圈外切,第一源线圈、第三源线圈外切,第二源线圈与第四源线圈外切,四个源线圈均为内径70mm,外径80mm;相应的四组谐振线圈与源线圈共圆心,四个谐振线圈的尺寸均为内径30mm,外径40mm。有益效果是该系统源线圈通入相同强度电流时,针对颅内同等深度患处刺激强度增加;由源线圈传导到头颅模型上的能量利用率提高两倍以上。在满足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和降低激励电流强度要求的同时,能够实现刺激深度的加强,同时增加靶位刺激的准确性。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谐振 耦合 原理 四叶形 线圈 经颅磁 刺激 系统 | ||
【主权项】:
一种基于磁谐振耦合原理的四叶形线圈经颅磁刺激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四叶形线圈经颅磁刺激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四组相同的电路拓扑,该电路拓扑包括第一叶片线圈单元A、第二叶片线圈单元B外切组合成八字形叶片线圈Ⅰ,第三叶片线圈单元C和第四叶片线圈单元D外切组合成八字形叶片线圈Ⅱ,并且第一叶片线圈单元A与第三叶片线圈单元C外切,第二叶片线圈单元B和第四叶片线圈单元D外切构成八字形叶片线圈结构,八字形叶片线圈Ⅰ、八字形叶片线圈Ⅱ外切组成四叶形线圈;所述四叶形线圈的四个线圈单元中心相切的中点处放电电流方向一致,该中心相切处对应为靶位刺激点;所述第一叶片线圈单元A包括有第一源线圈(1)、第一谐振线圈(2),第二叶片线圈单元B包括有第二源线圈(3)、第二谐振线圈(4),第三叶片线圈单元C包括有第三源线圈(5)、第三谐振线圈(6),第四叶片线圈单元D包括有第四源线圈(7)、第四谐振线圈(8);第一源线圈(1)与第二源线圈(3)外切,第三源线圈(5)和第四源线圈(7)外切,第一源线圈(1)与第三源线圈(5)外切,第二源线圈(3)和第四源线圈(7)外切,每个叶片线圈单元中的源线圈和谐振线圈都共圆心,并且源线圈的内径和外径分别是80mm、70mm,谐振线圈的内径和外径分别是30mm、40mm;所述系统的第一叶片线圈单元A的电路结构为:第一源线圈所在电路单元包括交流电源AC1、电阻Rs1、电感Ls1、电容Cs1串联,第一谐振线圈所在电路单元包括电阻Rr1、电感Lr1、电容Cr1串联,电感Ls1和Lr1之间互感,互感系数为M1;第二叶片线圈单元B的电路结构为:第二源线圈所在电路单元包括交流电源AC2、电阻Rs2、电感Ls2、电容Cs2串联而成,第二谐振线圈所在电路单元包括电阻Rr2、电感Lr2、电容Cr2串联,电感Ls2和Lr2之间互感,互感系数为M2;第三叶片线圈单元C的电路结构为:第三源线圈(5)所在电路单元包括交流电源AC3、电阻Rs3、电感Ls3、电容Cs3串联而成,第三谐振线圈所在电路单元由电阻Rr3、电感Lr3、电容Cr3串联,电感Ls3和Lr3之间存在互感,互感系数为M3;第四叶片线圈单元D的电路结构为:第四源线圈所在电路单元包括交流电源AC4、电阻Rs4、电感Ls4、电容Cs4串联而成,第四谐振线圈所在电路单元包括电阻Rr4、电感Lr4、电容Cr4串联,电感Ls4和Lr4之间互感,互感系数为M4。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763645.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电极中频电疗仪
- 下一篇:一种新型普外科微波清炎镇痛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