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应力分布反映参数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28405.8 | 申请日: | 2017-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623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1 |
发明(设计)人: | 赵栓峰;王文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L1/20 | 分类号: | G01L1/20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冯亮 |
地址: | 71005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应力分布反映参数测试方法,其采用的测试系统包括微控制器模块和计算机,以及激励源和均匀布设在建筑物待测量区域内的多个电极;微控制器模块的输入端接有数据采集卡,数据采集卡的输入端接有放大器,激励源的输出端接有双极性激励转换电路,微控制器模块的输出端还接有激励选通开关和测试选通开关,激励选通开关与双极性激励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激励选通开关和测试选通开关均与多个电极连接,测试选通开关的输出端与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其方法包括步骤:一、电压数据采集;二、有限元建模分析;三、确定能够反映建筑应力分布的电导率。本发明能够实时、移动式地检测建筑物的应力分布,检测效率高,检测精度高。 | ||
搜索关键词: | 选通开关 应力分布 微控制器模块 输出端 放大器 数据采集卡 参数测试 转换电路 激励源 输入端 双极性 测试 检测 建筑物 电压数据采集 输出端连接 输入端连接 电导率 测试系统 电极连接 建模分析 移动式地 电极 测量 计算机 | ||
【主权项】:
1.一种建筑应力分布反映参数测试方法,其采用的测试系统包括微控制器模块(1)和与微控制器模块(1)相接的计算机(9),以及激励源(2)和均匀布设在建筑物待测量区域内的多个电极(3);所述微控制器模块(1)的输入端接有数据采集卡(4),所述数据采集卡(4)的输入端接有放大器(5),所述激励源(2)的输出端接有双极性激励转换电路(6),所述双极性激励转换电路(6)与微控制器模块(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微控制器模块(1)的输出端还接有激励选通开关(7)和测试选通开关(8),所述激励选通开关(7)与双极性激励转换电路(6)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激励选通开关(7)和测试选通开关(8)均与多个电极(3)连接,所述测试选通开关(8)的输出端与放大器(5)的输入端连接;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电压数据采集:首先,所述微控制器模块(1)输出控制信号给双极性激励转换电路(6)和激励选通开关(7),将16个电极(3)与激励源(2)两两选通,通过激励源(2)给16个电极(3)中的其中两个施加激励电流;然后,所述微控制器模块(1)输出控制信号给测试选通开关(8),将16个电极(3)与放大器(5)两两选通,16个电极(3)中的其中两个电极(3)上产生的电压通过放大器(5)放大后,再通过数据采集卡(4)采集传输给微控制器模块(1),微控制器模块(1)再将其接收到的数据传输给计算机(9);其中,具体的电极(3)选通与电极(3)电压采集方式为:A、首先,选择第一种电流模式给第1、2电极施加激励电流,依次采集第3、4电极,4、5电极,5、6电极,6、7电极,7、8电极,8、9电极,9、10电极,10、11电极,11、12电极,12、13电极,13、14电极,14、15电极,15、16电极上的电压;然后,切换第二种电流模式2秒钟,消除第一种电流模式施加激励电流时残留在第1、2电极上的电流;B、首先,选择第一种电流模式给第2、3电极施加激励电流,依次采集第4、5电极,5、6电极,6、7电极,7、8电极,8、9电极,9、10电极,10、11电极,11、12电极,12、13电极,13、14电极,14、15电极,15、16电极,16、1电极上的电压;然后,切换第二种电流模式2秒钟,消除第一种电流模式施加激励电流时残留在第2、3电极上的电流;C、首先,选择第一种电流模式给第3、4电极施加激励电流,依次采集第5、6电极,6、7电极,7、8电极,8、9电极,9、10电极,10、11电极,11、12电极,12、13电极,13、14电极,14、15电极,15、16电极,16、1电极,1、2电极上的电压;然后,切换第二种电流模式2秒钟,消除第一种电流模式施加激励电流时残留在第3、4电极上的电流;D、首先,选择第一种电流模式给第4、5电极施加激励电流,依次采集第6、7电极,7、8电极,8、9电极,9、10电极,10、11电极,11、12电极,12、13电极,13、14电极,14、15电极,15、16电极,16、1电极,1、2电极,2、3电极上的电压;然后,切换第二种电流模式2秒钟,消除第一种电流模式施加激励电流时残留在第4、5电极上的电流;E、首先,选择第一种电流模式给第5、6电极施加激励电流,依次采集第7、8电极,8、9电极,9、10电极,10、11电极,11、12电极,12、13电极,13、14电极,14、15电极,15、16电极,16、1电极,1、2电极,2、3电极,3、4电极上的电压;然后,切换第二种电流模式2秒钟,消除第一种电流模式施加激励电流时残留在第5、6电极上的电流;F、首先,选择第一种电流模式给第6、7电极施加激励电流,依次采集第8、9电极,9、10电极,10、11电极,11、12电极,12、13电极,13、14电极,14、15电极,15、16电极,16、1电极,1、2电极,2、3电极,3、4电极,4、5电极上的电压;然后,切换第二种电流模式2秒钟,消除第一种电流模式施加激励电流时残留在第6、7电极上的电流;G、首先,选择第一种电流模式给第7、8电极施加激励电流,依次采集第9、10电极,10、11电极,11、12电极,12、13电极,13、14电极,14、15电极,15、16电极,16、1电极,1、2电极,2、3电极,3、4电极,4、5电极,5、6电极上的电压;然后,切换第二种电流模式2秒钟,消除第一种电流模式施加激励电流时残留在第7、8电极上的电流;H、首先,选择第一种电流模式给第8、9电极施加激励电流,依次采集第10、11电极,11、12电极,12、13电极,13、14电极,14、15电极,15、16电极,16、1电极,1、2电极,2、3电极,3、4电极,4、5电极,5、6电极,6、7电极上的电压;然后,切换第二种电流模式2秒钟,消除第一种电流模式施加激励电流时残留在第8、9电极上的电流;I、首先,选择第一种电流模式给第9、10电极施加激励电流,依次采集第11、12电极,12、13电极,13、14电极,14、15电极,15、16电极,16、1电极,1、2电极,2、3电极,3、4电极,4、5电极,5、6电极,6、7电极,7、8电极上的电压;然后,切换第二种电流模式2秒钟,消除第一种电流模式施加激励电流时残留在第9、10电极上的电流;J、首先,选择第一种电流模式给第10、11电极施加激励电流,依次采集第12、13电极,13、14电极,14、15电极,15、16电极,16、1电极,1、2电极,2、3电极,3、4电极,4、5电极,5、6电极,6、7电极,7、8电极、8、9电极上的电压;然后,切换第二种电流模式2秒钟,消除第一种电流模式施加激励电流时残留在第10、11电极上的电流;K、首先,选择第一种电流模式给第11、12电极施加激励电流,依次采集第13、14电极,14、15电极,15、16电极,16、1电极,1、2电极,2、3电极,3、4电极,4、5电极,5、6电极,6、7电极,7、8电极、8、9电极、9、10电极上的电压;然后,切换第二种电流模式2秒钟,消除第一种电流模式施加激励电流时残留在第11、12电极上的电流;L、首先,选择第一种电流模式给第12、13电极施加激励电流,依次采集第14、15电极,15、16电极,16、1电极,1、2电极,2、3电极,3、4电极,4、5电极,5、6电极,6、7电极,7、8电极、8、9电极、9、10电极,10、11电极上的电压;然后,切换第二种电流模式2秒钟,消除第一种电流模式施加激励电流时残留在第12、13电极上的电流;M、首先,选择第一种电流模式给第13、14电极施加激励电流,依次采集第15、16电极,16、1电极,1、2电极,2、3电极,3、4电极,4、5电极,5、6电极,6、7电极,7、8电极、8、9电极、9、10电极,10、11电极,11、12电极上的电压;然后,切换第二种电流模式2秒钟,消除第一种电流模式施加激励电流时残留在第13、14电极上的电流;N、首先,选择第一种电流模式给第14、15电极施加激励电流,依次采集第16、1电极,1、2电极,2、3电极,3、4电极,4、5电极,5、6电极,6、7电极,7、8电极、8、9电极、9、10电极,10、11电极,11、12电极、12、13电极上的电压;然后,切换第二种电流模式2秒钟,消除第一种电流模式施加激励电流时残留在第14、15电极上的电流;O、首先,选择第一种电流模式给第15、16电极施加激励电流,依次采集第1、2电极,2、3电极,3、4电极,4、5电极,5、6电极,6、7电极,7、8电极、8、9电极、9、10电极,10、11电极,11、12电极、12、13电极,13、14电极上的电压;然后,切换第二种电流模式2秒钟,消除第一种电流模式施加激励电流时残留在第15、16电极上的电流;P、首先,选择第一种电流模式给第16、1电极施加激励电流,依次采集第2、3电极,3、4电极,4、5电极,5、6电极,6、7电极,7、8电极、8、9电极、9、10电极,10、11电极,11、12电极、12、13电极,13、14电极,14、15电极上的电压;然后,切换第二种电流模式2秒钟,消除第一种电流模式施加激励电流时残留在第16、1电极上的电流;步骤二、有限元建模分析:所述计算机(9)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导电混凝土墙体模型,并求解U=S·G,其中S为灵敏度矩阵且
Ar为第r个有限元分割单元的面积,r的取值为1~n,n为有限元分割单元的总数量且n的取值为正整数,
表示求梯度,φi、φj为电导率均匀分布时在第i、j电极上施加激励电流时场内的电势分布,i、j的取值均为1~16且i≠j,φi=φj=g(x,y)×(x,y),(x,y)为有限元分割单元上的点的坐标,g(x,y)为有限元分割单元上坐标为(x,y)的点处的电导率;G为导电混凝土墙体的电导率,U为计算获得的理论电压;步骤三、确定能够反映建筑应力分布的电导率:所述计算机(9)将步骤一中测量得到的电压U′与步骤二中计算得到的电压U进行比较,并根据公式K=|U‑U′|2计算差值绝对值的平方K的值,且将K值最小的计算电压U对应的电导率G确定为能够反映建筑应力分布的电导率。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828405.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面向月基对地观测影像的投影极坐标几何表达方法
- 下一篇:针织布线头的清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