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炸机热交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77257.9 | 申请日: | 2017-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4914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5 |
发明(设计)人: | 苗欣雨;唐玉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来德福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7/02 | 分类号: | F24H7/02;A21B5/08 |
代理公司: | 33261 杭州橙知果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贺心韬<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225400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炸机热交换器。油炸容器局部温度过高很容易导致油的变质,使得油在使用较短的时间后品质就难以满足要求,需要更换,大幅增加了生产成本。本发明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升温换热组件、降温换热组件、传热组件、传冷组件、导热油箱、液压泵和气泵。升温换热组件包括隔热板、换热器、第一汇总入口管和第一汇总出口管。传热组件包括第二汇总入口管、第二汇总出口管和八根传热管。降温换热组件包括箱体、液压阀、喷淋管、喷头和翅片式冷凝管。传冷组件包括第三汇总入口管、第三汇总出口管和传冷管。本发明换热效果更佳均匀,不易产生多余的热应力。 | ||
搜索关键词: | 换热组件 出口管 入口管 传热组件 集流管 喷头 翅片式冷凝管 导热油箱 第二管道 第一管道 换热效果 热交换器 温度过高 油炸容器 组件包括 传热管 隔热板 换热器 喷淋管 热应力 液压泵 液压阀 油炸机 冷管 生产成本 变质 | ||
【主权项】:
1.一种油炸机热交换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升温换热组件、降温换热组件、传热组件、传冷组件、导热油箱、液压泵和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温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第一汇总入口管和第一汇总出口管;所述的换热器包括换热架、换热管和热介质管;六根热介质管平行固定在换热架;六根热介质管的热介质流入端相互连通;六根热介质管的热介质流出端相互连通;六根换热管分别设置在六根热介质管内;所述的换热管由入口直管、出口直管和十根半椭圆管组成;所述的十根半椭圆管依次排列相连;相邻的两根半椭圆管在连接处相切,切线方向为换热管厚度方向,垂直切线的方向为换热管长度方向;十根半椭圆管在换热管厚度方向上的轴长均为a,10mm≤a≤50mm;十根半椭圆管在换热管长度方向上的轴长依照排列顺序依次按 的公比递增;换热管长度方向上轴长最长的半椭圆管外端与出口直管连通;换热管长度方向上轴长最短的半椭圆管外端与入口直管连通;换热管长度方向与热介质管的中心轴线方向平行;入口直管设置在热介质管的热介质流出端处;/n所述的换热器共有四个;四个换热器内热介质管的热介质流入端与第一集流管的四个流出端分别通过第一管道连通;四个换热器内热介质管的热介质流出端与第二集流管的四个流入端分别第二管道连通;第一集流管的流入端与热介质升温装置的出口连通;第二集流管的流出端与热介质升温装置的入口连通;/n上一个换热器内的六根出口直管与下一个换热器内的六根入口直管分别连通;位于首端的换热器内的六根入口直管与第一汇总入口管的六个出油口分别连通;位于末端的换热器内的六根出口直管与第一汇总出口管的六个入油口分别连通;第一汇总入口管的入油口与液压泵的出油口连通;液压泵的入油口与导热油箱的出油口连通;/n所述的传热组件设置在油炸盆的底部;传热组件包括第二汇总入口管、第二汇总出口管和八根传热管;所述传热管的两侧面上均等距设置有n片圆弧片,2≤n≤40;圆弧片的两端均与传热管固定;八根传热管的入口端与第二汇总入口管的出油口连通,出口端与第二汇总出口管的入油口连通;第二汇总入口管的入油口与第一汇总出口管的出油口连通;第二汇总出口管的出油口与导热油箱的入油口连通;/n所述的降温换热组件包括箱体、液压阀、喷淋管、喷头和翅片式冷凝管;所述的喷淋管设置在箱体内,且入液口通过液压阀与冷却液提供装置相连,出液口与喷头相连;所述的翅片式冷凝管设置在喷头的下方;箱体底部开设的冷却液出口与冷却液回收装置连通;/n所述的传冷组件设置在传热组件的正上方;所述的传冷组件包括第三汇总入口管、第三汇总出口管和传冷管;所述传冷管的入口与第三汇总入口管的冷却出口连通,出口与第三汇总出口管的冷却入口连通;第三汇总出口管的冷却出口与翅片式冷凝管的入口相连;第三汇总入口管的冷却入口与气泵的出气口连通;气泵的入气口与翅片式冷凝管的出口连通;传冷管由九根直管和八根半圆管组成;九根直管平行且依次排列设置;相邻的两根直管均通过一根半圆管连通。/n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来德福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来德福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877257.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