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管理模块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32566.2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585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刘洪君;汤承龙;雷斯涵;杨涵;陈旭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洪君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H01M10/48;B60L1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06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管理模块。所述的模块底壳上套有保护罩,所述的模块底壳内设有导电闪接腔;所述的导电闪接腔中间位置开有方槽,方槽内承插有温度传感棒;所述的导电闪接腔内以方槽为轴对称,分别设有银质触点a、银质触点b;所述的模块底壳一侧底部横向融合有电极输入a,电极输入a中间位置与银质触点a相连接;本发明采用大电流接触底板底部设有若干个导电接触点;电池管理芯片板、大电流接触底板侧面开有的导电接触槽内壁上设有线路接触孔排;线路接触孔排通过插头及导线与电池组的正极相连接;电极输入a、电极输入b分别接入负载的正极电极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当电源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全极断电。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锂电池 管理 模块 | ||
【主权项】: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管理模块,其主要构造有:保护罩(1)、电池管理芯片板(2)、导电接触槽(21)、大电流接触底板(3)、电路通道(4)、模块底壳(5)、导电闪接腔(51)、银质触点a(52)、银质触点b(53)、温度传感棒(54)、测温孔(55)、电极输入a(6)、电极输入b(7),其特征在于:模块底壳(5)上套有保护罩(1),所述的模块底壳(5)内设有导电闪接腔(51);所述的导电闪接腔(51)中间位置开有方槽,方槽内承插有温度传感棒(54);所述的导电闪接腔(51)内以方槽为轴对称,分别设有银质触点a(52)、银质触点b(53);所述的模块底壳(5)一侧底部横向融合有电极输入a(6),电极输入a(6)中间位置与银质触点a(52)相连接;所述的模块底壳(5)另一侧底部横向融合有电极输入b(7),电极输入b(7)中间位置与电极输入b(7)相连接;所述的导电闪接腔(51)一侧开有缺口;所述的导电闪接腔(51)中间位置背面开有测温孔(55);所述的电池管理芯片板(2)与大电流接触底板(3)之间通过导电接触槽(21)相连接,并且电池管理芯片板(2)、大电流接触底板(3)同侧均开有导电接触槽(21);所述的电池管理芯片板(2)、大电流接触底板(3)形态大小相同,并且均可以安置于导电闪接腔(51)内;所述的大电流接触底板(3)底部设有若干个导电接触点;所述的电池管理芯片板(2)、大电流接触底板(3)侧面开有的导电接触槽(21)内壁上设有线路接触孔排;所述的线路接触孔排通过插头及导线与电池组的正极相连接;所述的电极输入a(6)、电极输入b(7)分别接入负载的正极电极。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洪君,未经刘洪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1032566.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恒温电池组
- 下一篇:锂离子电池铝材料碱溶及其循环利用方法和专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