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磁液双悬浮支承锥形轴承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78314.0 | 申请日: | 201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501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赵建华;王进;吴晓晨;张斌;陈涛;王强;高殿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C32/04 | 分类号: | F16C32/04 |
代理公司: | 秦皇岛一诚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16 | 代理人: | 崔凤英 |
地址: | 066004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液双悬浮支承锥形轴承,包括液体静压支承系统和电磁悬浮支承系统;所述轴承构成包括轴承底座、轴承上盖、第一、二定子、第一、二漆包线圈、第一、二导磁套、转子轴、第一、二调节螺母、第一、二骨架密封圈和第一、二轴承端盖。所述磁液双悬浮支承锥形轴承采用了液体静压支承和电磁悬浮支承相结合的新型磁液双支承锥形轴承,包括液体静压支承系统和电磁悬浮支承系统。本发明与普通轴承相比有以下的特点:具有无接触、无润滑以及无磨损等特点;寿命相比普通轴承寿命更长;圆周运行速度高;油膜刚度高等。主要适用于大功率、重载荷、大刚度和高速运行的场合。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磁液双 悬浮 支承 锥形 轴承 | ||
【主权项】:
1.一种磁液双悬浮支承锥形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液体静压支承系统和电磁悬浮支承系统;所述轴承构成包括轴承底座、轴承上盖、第一定子、第二定子、第一漆包线圈、第二漆包线圈、第一导磁套、第二导磁套、转子轴、第一调节螺母、第二调节螺母、第一骨架密封圈、第二骨架密封圈、第一轴承端盖和第二轴承端盖;所述转子轴为中心径向断面呈对称结构,中部为大直径圆柱体结构,两端为小直径圆柱体结构,左侧由大直径圆柱体过渡到小直径圆柱体之间为第一锥体结构段,在第一锥体结构段末端的直圆柱端加工有第一螺纹;右侧由大直径圆柱体过渡到小直径圆柱体之间为第二锥体结构段,在第二锥体结构段末端的直圆柱端加工有第二螺纹;所述第一、二导磁套均为锥体结构,并分别套装在转子轴的第一锥体结构段和第二锥体结构段处,且与转子轴间采用过盈配合装配;所述第一定子沿其内圆周上向圆心向均布有八个内凸磁极,沿第一定子外圆周向圆心向加工有八个径向进油孔道分别贯通每个磁极;八个磁极采用NSSNNSSN方式布置,每相邻磁极为一对;在每两个磁极对之间的第一定子圆周端面上加工有通孔;每个磁极上绕有第一漆包线圈;所述第二定子其结构与第一定子结构完全相同,在其每个磁极上绕有第二漆包线圈;所述第一、二定子分别套装在第一、二导磁套上,第一定子磁极与第一导磁套间以及第二定子磁极与第二导磁套间均采用间隙配合装配,其间隙都为30μm;所述轴承上盖内部在与第一、二定子相对应位置的两个弧形凹槽内均加工有数个第一、二进油槽,在两个弧形凹槽内部最顶部进油槽的顶端处分别开有第一、二进油孔;在所述轴承上盖内部进油槽和两侧沿弧形凹槽分别设有O型圈槽;所述轴承上盖轴向中心处设有一回油口;所述轴承底座内部在与第一、二定子相对应位置的两个弧形凹槽内均加工有数个第三、四进油槽;在第三进油槽所处的弧形凹槽中,在轴承底座最底部进油槽的最低处加工有第进油孔道,以及在两端分别加工有第二、三进油孔道,第一——三进油孔道分别通到轴承底座的外部;同样地,在第四进油槽所处的弧形凹槽中,在轴承底座最底部进油槽的最低处加工有第四进油孔道,以及在两端分别加工有第五、六进油孔道,第四——六进油孔道分别通到轴承底座的外部;在所述轴承底座内部进油槽两侧沿弧形凹槽分别设有O型圈槽,与在所述轴承上盖内部的O型圈槽相对应,从而形成完整的O型圈槽;所述转子轴安装在轴承底座上,通过分别旋拧在转子轴第一、二螺纹上的第一、二调节螺母定位;轴承上盖安装在轴承底座上部通过螺钉固定;转子轴一端通过第一骨架密封圈密封并用第一轴承端盖和螺钉固定在轴承上盖和轴承底座上;同样地,转子轴另一端通过第二骨架密封圈密封并用第二轴承端盖和螺钉固定在轴承上盖和轴承底座上。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山大学,未经燕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1178314.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