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缺氧地下水砷污染原位修复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48446.3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33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1 |
发明(设计)人: | 江波;信帅帅;宫怡凡;刘奕捷;袁晶晶;倪聪聪;高佳楠;孙彤;蔡利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463 | 分类号: | C02F1/463;C02F103/06;C02F10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35 | 代理人: | 刘子成 |
地址: | 266555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缺氧地下水砷污染原位修复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缺氧地下水As(III)污染物原位修复的全波整流交流无线电絮凝技术。该技术采用惰性材料作为驱动电极、铁基材料作为双极性电极(BPEs),解决了牺牲电极与导线接头处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易腐蚀的问题。通过调节电极倒极间隙的空白反应时间来缓解直流电絮凝体系内电极的钝化。通过调节电流的大小和铁基BPEs的个数实现体系内产生的Fe(II)被O2氧化成絮凝能力更强的Fe(III),同时将As(III)氧化为更易于固定脱除且毒性较小的As(V),进而促进地下水中砷的固定脱除。此发明易于调控、操作简单且经济环保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缺氧 地下水 污染 原位 修复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适用于缺氧地下水砷污染原位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铁基材料和惰性材料分别作为双极性电极和驱动电极;利用转换仪器将直流电转换为全波整流交流电实现电极极性的周期性交换,调节电极倒极间隙的空白反应时间T空白来缓解直流电絮凝体系内电极的钝化;调节电流的大小和铁基BPEs的个数实现体系内铁基BPEs产生的二价铁离子被驱动电极产生的O2氧化成絮凝能力更强的三价铁离子,同时将三价砷离子氧化为四价砷离子。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1348446.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