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行星架九齿第二行星架一级行星轮系式RCM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97760.8 | 申请日: | 2017-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174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发明(设计)人: | 周誉株;李秦川;孙良;郑亚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H1/46 | 分类号: | F16H1/46;A61B34/30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黄前泽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三行星架九齿第二行星架一级行星轮系式RCM机构。RCM机构的自由度,虚拟中心点的位置,工作空间大小等特性直接影响微创手术机械的工作性能。本实用新型的转动杆驱动电机使转动杆实现一个方向的转动;驱动电机驱动第一行星架,并经第一行星轮系齿轮、第二行星架、第二行星轮系齿轮、第三行星架以及第三行星轮系齿轮的传动,使得转动套筒实现一个方向的转动;手术刀电机驱动手术刀实现一个方向的转动,平移驱动件控制嵌套在移动套筒中的手术刀实现一个方向上的移动。本实用新型准确实现手术刀绕虚拟中心点进行三个方向上的转动,并实现手术刀在过虚拟中心点的轴线上进行移动,从而在微创手术中准确定位手术位置点。 | ||
搜索关键词: | 行星架 手术刀 本实用新型 转动 行星轮系 虚拟中心 齿轮 一级行星轮系 驱动电机 微创手术 转动杆 嵌套 平移驱动件 电机驱动 工作空间 工作性能 手术位置 移动套筒 转动套筒 准确定位 移动 传动 驱动 | ||
【主权项】:
1.三行星架九齿第二行星架一级行星轮系式RCM机构,包括转动杆、转动杆驱动电机、第一行星架、第一行星架驱动电机、第一行星轮系齿轮、第二行星架、第二行星轮系齿轮、第三行星架、第三行星轮系齿轮、转动套筒、移动套筒、平移驱动件、手术刀和手术刀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驱动电机的底座固定在机架上;转动杆的一端与转动杆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且转动杆杆长方向与转动杆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轴向平行;第一行星架驱动电机的底座固定在转动杆的另一端;转动杆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水平设置,且第一行星架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转动杆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垂直;所述的第一行星轮系齿轮包括第一太阳轮、行星轴、主动轮、第一行星轮和传动轮;第一行星架的一端设有一体成型的伸出轴段,第一行星架的该端与第一行星架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所述的行星轴与第一行星架的另一端构成转动副;第一太阳轮与转动杆固定,第一行星轮和主动轮均与行星轴固定,第一太阳轮与第一行星轮啮合,主动轮与传动轮啮合;所述的传动轮与第一行星架的伸出轴段构成转动副;第二行星架的一端与传动轮固定,另一端设有一体成型的伸出轴段;所述的第二行星轮系齿轮包括第二太阳轮和第二行星轮;所述的第二太阳轮与第一行星架的伸出轴段固定;第二行星轮与第二行星架的伸出轴段构成转动副,并与第二太阳轮啮合;第三行星架的一端与第二行星轮固定;所述的第三行星轮系齿轮包括第三太阳轮、中间轮和第三行星轮;第三太阳轮与第二行星架的伸出轴段固定;中间轮与第二行星架的中部构成转动副,并与第三太阳轮啮合;第三行星轮与第二行星架的另一端构成转动副,并与中间轮啮合;转动套筒的侧部与第三行星轮固定;移动套筒嵌套在转动套筒中与转动套筒构成滑动副;手术刀嵌套在移动套筒中,并与手术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手术刀的中心轴线与转动杆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中心轴线相交;手术刀电机的底座固定在移动套筒上;手术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行星架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垂直;所述的平移驱动件驱动移动套筒在转动套筒内滑移;第一太阳轮动力传至第二行星轮的总传动比为1,所述的第三太阳轮、中间轮和第三行星轮均为非圆齿轮,转动杆驱动电机停止状态下,第三行星轮旋转中心的运动轨迹为圆弧段。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21697760.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