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由金属玻璃增材制造三维物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06081.8 | 申请日: | 2017-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508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L·兹罗多夫斯基;K·J·佐尔齐德罗夫斯基;W·斯韦兹科夫斯基;B·维索茨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贺利氏添加剂生产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10/28 | 分类号: | B22F10/28;B22F10/364;B22F3/105;B33Y70/00;B33Y10/00;B23K26/3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徐国栋;林柏楠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利用根据本发明的通过激光束或电子束将原材料的连续层熔化的工艺由金属玻璃增材制造三维物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材料层熔化两次,在第一次熔化时使用产生结晶熔体痕迹的参数,并且连续熔化的束路径彼此接触,而在第二次熔化时,使用产生非晶熔体痕迹的参数,并且连续再熔化的路径或斑点不彼此接触,和/或在连续路径或斑点的扫描之间保持不短于10ms的间隔,第一次再熔化中的表面功率密度低于第二次再熔化中的表面功率密度。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玻璃 制造 三维 物体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利用根据本发明的通过激光束或电子束将合金材料的连续层熔化的工艺由金属玻璃增材制造三维物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材料层熔化两次,在第一次熔化时使用产生结晶熔体痕迹的参数,并且连续熔化的束路径彼此接触,而在再熔化时,使用产生非晶熔体痕迹的参数,并且连续再熔化的路径或斑点不彼此接触,和/或在连续路径或斑点的扫描之间保持不短于10ms的间隔,第一次再熔化中的表面功率密度低于第二次再熔化中的表面功率密度。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贺利氏添加剂生产有限公司,未经贺利氏添加剂生产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80006081.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治疗表达IGF-1R的癌症的组合物
- 下一篇:压板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