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数据图谱、信息图谱和知识图谱的图像数据目标识别增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23920.3 | 申请日: | 2018-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5268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段玉聪;何诗情;靖蓉琦;宋正阳;邵礼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6/36 | 分类号: | G06F16/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70228 海***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数据图谱、信息图谱、知识图谱架构的图像数据目标识别增强方法。主要用于解决现有图像识别方法无法识别训练集中未标注类别的图像识别问题,属于分布式计算和软件工程学技术交叉领域。关键在于从已有的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图像类型识别结果出发,根据已有图像资源构建三层图谱,将未识别的图像类别在数据图谱进行特征匹配得到初始匹配结果,将已识别的图像类别在信息图谱上进行关系匹配得到中间匹配结果,最后在知识图谱中进行间接交互关系匹配,计算中间匹配结果的可信度并排序,推荐给用户可信度最高的匹配图像类别。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据 图谱 信息 知识 图像 目标 识别 增强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数据图谱、信息图谱和知识图谱的图像数据目标识别增强方法,其特征在于,引入数据图谱、信息图谱、知识图谱架构对未标识图像进行推理,实现自动智能的识别出图片中或者摄像机所拍摄到的图像,将图像的结构,特征,频度以及交互关系,语义关系放在数据图谱、信息图谱和知识图谱中,借助于这个架构给出可信度最高的识别结果,该方法包括:步骤1)根据已有图像资源,建立基于数据图谱、信息图谱、知识图谱的框架;步骤2)获取待识别图像;步骤3)将待识别图像分割成已识别图像集{Bi}和未识别图像A两个模块;步骤4)将基于步骤3)获得的未识别图像A与数据图谱的实体Ai进行数据匹配,由公式1得到匹配度R(Ai);假设数据图谱中实体属性与Ai匹配值为μ(α),α表示Ai可以与未识别图像匹配的一个属性,x表示所有可以匹配的属性,其中实体属性包括结构,颜色,特征,频度,局部结构;
(1);步骤5)根据经验设定一个初始值n,按照R(Ai)从大到小的顺序选出A1、A2、… An;步骤6)将A1、A2、… An作为初始匹配结果;步骤7)基于步骤6)获得的初始匹配结果,结合步骤3)获得的未识别图像集{B}对信息图谱进行遍历,找到所对应的交互关系, 由公式2、公式3得到A1、A2、… An和{B}的关系匹配度Y(A1)、Y(A2)…Y(An),Y(Ai,Bi)为中间变量;假设信息图谱中Bi与Ai之间的交互关系p的匹配度为θ(π),其中π表示一条交互关系,q表示所有关系:
(2);
(3);步骤8)由公式4得到中间匹配度X(A1)、X(A2)…X(An),其中R(Ai)和Y(Ai)是相互独立的,且r1+r2=1,
(4);步骤9)根据经验设定一个初始值k,其中k<=n,按照X(Ai)从大到小的顺序选出A1、A2、… Ak;步骤10)基于步骤8)获得的中间匹配结果A1、A2、… Ak,在知识图谱中通过推理可以得到{B}和A1、A2、… Ak的间接交互关系,得到的新关系的正确度Cr可以由公式5得出;实体1和实体2之间的新关系可以表示为Cr(E1,E2),z表示所有新的间接交互关系,
表示新关系匹配度,E1→E2表示实体1和实体2之间的一个间接关系,当正确度超过一个阈值时认为实体1和实体2之间的新关系成立:
(5);步骤11)若关系成立,计算可信度Confidence,其中Cr(E1,E2)和信息图谱中的交互关系是相互独立的,且y1+y2=1, 由公式6得:
(6);步骤12)比较可信度的大小,可信度最大的图像实体就是识别的最终结果。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大学,未经海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023920.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