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地层浅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的确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08562.6 | 申请日: | 2018-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625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发明(设计)人: | 杨晨;吕海敏;张宁;沈水龙;许烨霜;吴怀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7 | 代理人: | 徐红银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地层浅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的确定方法,包括:第一步、获取隧道岩土体划分信息、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及隧道结构设计信息;第二步、确定两隧道岩土体破裂面的位置及围岩破坏模式;第三步、根据破坏模式确定计算参数;第四步、根据破坏模式确定隧道拱顶分布荷载;第五步、根据破坏模式确定隧道水平压力。本发明将复合地层中小净距隧道的围岩破坏分为两种滑动破裂模式,即A破坏模式和B破坏模式;考虑了复合地层和隧道开挖顺序对围岩压力的影响,提出了复合地层条件下的浅埋小净距隧道的竖向拱顶压力和侧向水平压力的确定方法,所述方法简单,应用性强。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地层 模式确定 小净距 岩土体 浅埋 隧道 隧道围岩 围岩 破裂 物理力学参数 侧向水平 分布荷载 划分信息 计算参数 设计信息 隧道拱顶 隧道结构 隧道开挖 隧道水平 围岩压力 应用性 滑动 拱顶 竖向 | ||
【主权项】:
1.一种复合地层浅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获取隧道岩土体划分信息、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及隧道结构设计信息,其中:所述岩土体划分信息为上层岩土体的厚度h1和下层岩土体厚度h2;所述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包括:复合地层中上层岩土体的天然容重γ1、下层岩土体的天然容重γ2、上层岩土体内摩擦角
下层岩土体内摩擦角
围岩级别,上层岩土体折减内摩擦角θ1值,下层岩土体折减内摩擦角θ2值;所述隧道结构设计信息是指:隧道宽度a、两隧道间距b和上下岩层分界线到隧道拱顶高度H;第二步、确定两隧道岩土体破裂面的位置及围岩破坏模式,其中根据复合地层中两种断面破坏情况给出两种破坏模式;所述岩土体破裂面是指:隧道两侧拱脚处向远离隧道中心线方向延伸至地表的两条折线;其中:先行洞隧道两侧岩土体破裂面与上层岩土体水平方向夹角及后行隧道外侧岩土体破裂面与上层岩土体水平方向夹角为破裂角β1,先行洞隧道两侧岩土体破裂面与下层岩土体水平方向夹角及后行隧道外侧岩土体破裂面与下层岩土体水平方向夹角为破裂角β2,且β2>β1;后行隧道内侧岩土体破裂面与上层岩土体水平方向夹角为破裂角β1′,后行隧道内侧岩土体破裂面与下层岩土体水平方向夹角为破裂角β2′,且β2′>β1′;所述围岩破坏模式包括A破坏模式和B破坏模式,其中:(1)A破坏模式是指两隧道中间部位的岩土体破裂面的交叉处在上层岩土体中,其满足以下公式:
(2)B破坏模式是指围岩破裂面的交叉处在下层岩土体中,其满足以下公式:
第三步、根据围岩破坏模式确定参数,其中A破坏模式的参数包括侧压力系数λ1、λ2、λ3、λ4、λ1′和破裂角β1、β2、β1′、β2′;B破坏模式的参数包括侧压力系数λ1B、λ2B、λ3B、λ4B、和破裂角β1B、β2B、β2B′;第四步、根据围岩的A破坏模式、B破坏模式确定隧道拱顶分布荷载;第五步、根据围岩破坏模式的A破坏模式、B破坏模式确定隧道水平压力。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108562.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