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魔芋与马铃薯间作的栽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10161.1 | 申请日: | 2018-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221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发明(设计)人: | 禄江;张勇;卢俊;黄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宁县金种魔芋专业合作社 |
主分类号: | A01G22/25 | 分类号: | A01G22/25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553102 贵州省毕节***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魔芋与马铃薯栽培技术领域中一种魔芋与马铃薯间作的栽培方法,经研究实践发现魔芋与马铃薯生长所需的土壤气候环境相似,通过在魔芋种植行间开沟播种马铃薯,确保合理密植,使单位面积内有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既能使个体发育良好,又能发挥群体的增产作用,增加种植户经济收入,魔芋与马铃薯间作亩产可达1吨左右,在当年魔芋没有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可通过马铃薯获取一定量的经济收入,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光照和土壤肥力,同时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利用其生物竞争优势控制杂草,减少后期魔芋地块的除草工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种植户的除草成本,套种马铃薯的魔芋因降低了发病率,可提高产量20%左右。 | ||
搜索关键词: | 魔芋 马铃薯 间作 经济收入 种植户 行间 栽培 马铃薯生长 马铃薯栽培 除草成本 合理密植 群体结构 生物竞争 土地空间 土壤肥力 土壤气候 优势控制 除草 开沟 发病率 套种 杂草 地块 光照 播种 发育 增产 群体 种植 发现 研究 | ||
【主权项】:
1.一种魔芋与马铃薯间作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地选择没有种过魔芋或其它茄科作物的地块,且所选择的地块为砂壤土;2)整地对步骤1)中所选地块进行深耕、晒土、细垡,以1.5m的墒面宽起垄,垄高20~30cm,沟宽25~35cm;3)选种魔芋选种:选择适宜当地栽培的品种,其外观形态为球茎饱满,顶芽鲜红粗壮,无病、无伤的种芋,所选种芋单个重量为45~55g;马铃薯选种:选择适宜当地栽培的脱毒原薯品种,其外观形态为薯形规整,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薯皮光滑、色泽鲜明,所选薯种重量为95~105g;4)施肥亩施腐熟农家肥1900~2100kg、氮磷钾复合肥18~22kg作为底肥,追肥分两次,第一次追肥在6月下旬,亩施复合肥18~22kg,第二次追肥在8月中旬,亩施复合肥18~22kg;5)播种:魔芋播种:按35cm×40cm的株行距开沟播种,摆放芋种时需要轻拿轻放,芋种芽眼朝上摆放,然后浅土覆盖,覆土厚度5~10cm;马铃薯播种:在魔芋种植行间开沟播种马铃薯,每墒种植3行魔芋和2行马铃薯,即魔芋与马铃薯间行距为10cm;6)田间管理魔芋田间管理:人工拔除进行除草,用汰腐净配以魔芋灵兑水灌根或叶面喷施进行病虫害防治,7~8月进行疏沟排水,同时清除病株并作消毒处理;马铃薯田间管理:马铃薯苗出齐后,进行查苗,出现缺苗情况进行补苗,齐苗后进行第一次中耕,深度8~10cm,并结合除草,第一次中耕后10~15天后,进行第二次中耕,深度4~6cm,现蕾时,进行第三次中耕,深度3~5cm,并结合培土,培土厚度4~10cm,用药剂或人工捕杀等措施防治进行病虫害防治;7)收获魔芋收获:魔芋植株倒苗10天后选取晴朗天气开始挖收,采收的块茎按大小进行分拣,用箩筐或网袋包装运输。马铃薯收获:当马铃薯当植株生长停止,茎叶大部分枯黄时,块茎与匍匐茎分离,周皮变硬,比重增磊,干物质含量达最高限度时,对马铃薯的食用块茎进行采收。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宁县金种魔芋专业合作社,未经威宁县金种魔芋专业合作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210161.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白芨快速繁殖方法
- 下一篇:一种木薯和生姜套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