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热压机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18158.3 | 申请日: | 2018-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085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黄勇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漳州鑫华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7D1/08 | 分类号: | B27D1/08;B27D3/02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潭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1 | 代理人: | 谢世玉 |
地址: | 3639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出一种高效热压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包括对热压装置、排列整形装置、布胶装置和供应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器,在控制器的控制下,供应装置将模板坯逐一输送至排列整形装置上,由布胶装置对各模板坯进行布胶,然后由热压装置将各层模板坯压合在一起形成胶合板。并且各抵顶轮可对各水平周期运转横梁的运动进行平稳顺畅的导向和支撑。而且倾斜且逐级排列的各下端台阶可与逐层排列整形的模板坯高度相适应,且可使各承托部及时反弹而不会刮蹭到下方的模板坯和热压底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高效热压机,其可对模板坯进行顺畅、稳定且自动化的输送、排列整形、布胶和一次热压成型,效率高、实用性强。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热压 | ||
【主权项】:
1.一种高效热压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热压装置,对模板坯进行排列整形的排列整形装置,对固体胶板和模板坯进行裁切的裁切装置,将固体胶板布设在模板坯表面的布胶装置,和对排列整形装置供应模板坯的供应装置;所述热压装置包括处于下方的热压底板,处于热压底板正上方的移动热压顶板,和驱动移动热压顶板升降的顶板升降驱动装置;所述热压底板具有依次相邻的第一竖向侧面、第二竖向侧面、第三竖向侧面和第四竖向侧面;所述排列整形装置包括分处所述热压底板两侧的第一排列整形部和第二排列整形部;所述第一排列整形部与所述第一竖向侧面相对应,所述第二排列整形部与所述第三竖向侧面相对应;所述第一排列整形部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链条周期运转机构,多个上下排列设于第一链条周期运转机构上的第一水平周期运转横梁,对各第一水平周期运转横梁进行抵顶的第一竖向固定板,和驱动第一链条周期运转机构运转的第一链条驱动部件;所述第一链条周期运转机构包括处于上方且同轴设置的第一上齿轮和第二上齿轮,处于下方且同轴设置的第一下齿轮和第二下齿轮,连接于第一上齿轮和第一下齿轮之间的第一排列整形链条,连接于第二上齿轮和第二下齿轮之间的第二排列整形链条,承载第一上齿轮和第二上齿轮的第一上连接转动轴,以及承载第一下齿轮和第二下齿轮的第一下连接转动轴;所述第一上连接转动轴和第一下连接转动轴相平行且均与所述第一竖向侧面相平行;所述第一排列整形链条与所述第二竖向侧面相对应,所述第二排列整形链条与所述第四竖向侧面相对应;所述第一排列整形链条包括朝向所述第二排列整形部的第一链条单体,和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二链条单体;所述第二排列整形链条包括朝向所述第二排列整形部的第三链条单体,和朝向相反方向的第四链条单体;所述第一排列整形链条和第二排列整形链条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链条单体和第二链条单体之间、以及所述第三链条单体和第四链条单体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水平周期运转横梁连接于所述第一链条单体和第三链条单体之间,所述第一竖向固定板处于所述第二间隙中;所述第一水平周期运转横梁包括水平连接于所述第一链条单体和第三链条单体之间的第一运转板梁,以及与第一运转板梁平行的第一承托板梁;所述第一运转板梁具有处于两端的第一端面,朝向所述第二排列整形部的第一排列整形侧面,以及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一反向侧面;所述第一运转板梁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排列整形侧面的第一条形槽,以及连通第一条形槽和所述第一反向侧面的第一导向透孔和第二导向透孔;所述第一条形槽沿所述第一运转板梁延伸并贯穿至两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一导向透孔和第二导向透孔分处所述第一运转板梁的中点两侧,所述第一导向透孔比第二导向透孔更靠近所述第二竖向侧面,且所述第一导向透孔和第二导向透孔至所述第一运转板梁中点的距离相等;各所述第一导向透孔由上至下相错开设置,且各所述第一导向透孔由上至下逐渐靠近所述第二竖向侧面所在的平面;各所述第二导向透孔由上至下相错开设置,且各所述第二导向透孔由上至下逐渐靠近所述第四竖向侧面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一承托板梁包括容置于所述第一条形槽内的第一承托部,对应贯穿所述第一导向透孔的第一导向杆,和对应贯穿所述第二导向透孔的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一承托部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条形槽的深度相等;所述第一承托部包括朝向所述第二排列整形部并直接承载模板坯的第一薄板部,和朝向所述第一条形槽内的第一厚板部;所述第一厚板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薄板部的厚度,所述第一薄板部的上表面和第一厚板部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一上抵顶台阶;所述第一导向杆的外端设有抵顶于所述第一竖向固定板上的第一抵顶轮,所述第一抵顶轮具有与所述第一条形槽相平行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导向杆通过第一连接头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杆上套有张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头和第一反向侧面之间的第一压簧,所述第一连接头包括两个承载于所述第一转轴两端的第一轮承载板;所述第二导向杆的外端设有抵顶于所述第一竖向固定板上的第二抵顶轮,所述第二抵顶轮具有与所述第一条形槽相平行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导向杆通过第二连接头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杆上套有张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头和第一反向侧面之间的第二压簧,所述第二连接头包括两个承载于所述第二转轴两端的第二轮承载板;所述第一竖向固定板的下端高于所述热压底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竖向固定板的下端形成有与各所述第一导向透孔相对应的第一台阶组,和与各所述第二导向透孔相对应的第二台阶组;所述第一台阶组包括多个一一对应处于各所述第一导向透孔正下方的第一下端台阶,各所述第一下端台阶由上至下逐渐朝所述第二竖向侧面方向倾斜排列,相邻所述第一下端台阶之间的高度差与模板坯的厚度相等;所述第二台阶组包括多个一一对应处于各所述第二导向透孔正下方的第二下端台阶,各所述第二下端台阶由上至下逐渐朝所述第四竖向侧面方向倾斜排列,相邻所述第二下端台阶之间的高度差与模板坯的厚度相等;所述第一竖向固定板包括处于下部的第一板主体部,和处于上部的第一延伸板部;所述第一板主体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二排列整形部的第一主体抵顶竖向侧面,和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一主体抵顶竖向反面;所述第一延伸板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二排列整形部的第一延伸抵顶竖向侧面;所述第一延伸抵顶竖向侧面所在平面至所述第一竖向侧面所在平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主体抵顶竖向侧面所在平面至第一竖向侧面所在平面的距离;所述第一延伸抵顶竖向侧面与所述第一主体抵顶竖向侧面之间形成第一过渡台阶,所述第一过渡台阶具有由所述第一延伸抵顶竖向侧面至所述第一主体抵顶竖向侧面逐渐向下倾斜的第一过渡斜面;所述第一延伸板部的上端具有由所述第一主体抵顶竖向反面至所述第一延伸抵顶竖向侧面逐渐向下倾斜的第二过渡斜面;所述第一抵顶轮和第二抵顶轮均与所述第二过渡下面相对应;所述第二排列整形部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二链条周期运转机构,多个上下排列设于第二链条周期运转机构上并与各所述第一水平周期运转横梁一一对应的第二水平周期运转横梁,对各第二水平周期运转横梁进行抵顶的第二竖向固定板,和驱动第二链条周期运转机构运转的第二链条驱动部件;所述第二链条周期运转机构包括处于上方且同轴设置的第三上齿轮和第四上齿轮,处于下方且同轴设置的第三下齿轮和第四下齿轮,连接于第三上齿轮和第三下齿轮之间的第三排列整形链条,连接于第四上齿轮和第四下齿轮之间的第四排列整形链条,承载第三上齿轮和第四上齿轮的第二上连接转动轴,以及承载第三下齿轮和第四下齿轮的第二下连接转动轴;所述第二上连接转动轴和第二下连接转动轴相平行且均与所述第三竖向侧面相平行;所述第三排列整形链条与所述第二竖向侧面相对应,所述第四排列整形链条与所述第四竖向侧面相对应;所述第三排列整形链条包括朝向所述第一排列整形部的第五链条单体,和朝向相反方向的第六链条单体;所述第四排列整形链条包括朝向所述第一排列整形部的第七链条单体,和朝向相反方向的第八链条单体;所述第三排列整形链条和第四排列整形链条之间具有第三间隙,所述第五链条单体和第六链条单体之间、以及所述第七链条单体和第八链条单体之间具有第四间隙;所述第二水平周期运转横梁连接于所述第五链条单体和第七链条单体之间,所述第二竖向固定板处于所述第四间隙中;所述第二水平周期运转横梁包括水平连接于所述第五链条单体和第七链条单体之间的第二运转板梁,以及与第二运转板梁平行的第二承托板梁;所述第二运转板梁具有处于两端的第二端面,朝向所述第一排列整形部的第二排列整形侧面,以及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二反向侧面;所述第二运转板梁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排列整形侧面的第二条形槽,以及连通第二条形槽和所述第二反向侧面的第三导向透孔和第四导向透孔;所述第二条形槽沿所述第二运转板梁延伸并贯穿至两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三导向透孔和第四导向透孔分处所述第二运转板梁的中点两侧,所述第三导向透孔比第四导向透孔更靠近所述第二竖向侧面,且所述第三导向透孔和第四导向透孔至所述第二运转板梁中点的距离相等;各所述第三导向透孔由上至下相错开设置,且各所述第三导向透孔由上至下逐渐靠近所述第二竖向侧面所在的平面;各所述第四导向透孔由上至下相错开设置,且各所述第四导向透孔由上至下逐渐靠近所述第四竖向侧面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二承托板梁包括容置于所述第二条形槽内的第二承托部,对应贯穿所述第三导向透孔的第三导向杆,和对应贯穿所述第四导向透孔的第四导向杆;所述第二承托部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条形槽的深度相等;所述第二承托部包括朝向所述第一排列整形部并直接承载模板坯的第二薄板部,和朝向所述第二条形槽内的第二厚板部;所述第二厚板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薄板部的厚度,所述第二薄板部的上表面和第二厚板部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二上抵顶台阶;所述第三导向杆的外端设有抵顶于所述第二竖向固定板上的第三抵顶轮,所述第三抵顶轮具有与所述第二条形槽相平行的第三转轴,所述第三导向杆通过第三连接头与所述第三转轴连接,所述第三导向杆上套有张设于所述第三连接头和第二反向侧面之间的第三压簧,所述第三连接头包括两个承载于所述第三转轴两端的第三轮承载板;所述第四导向杆的外端设有抵顶于所述第二竖向固定板上的第四抵顶轮,所述第四抵顶轮具有与所述第二条形槽相平行的第四转轴,所述第四导向杆通过第四连接头与所述第四转轴连接,所述第四导向杆上套有张设于所述第四连接头和第二反向侧面之间的第四压簧,所述第四连接头包括两个承载于所述第四转轴两端的第四轮承载板;所述第二竖向固定板的下端高于所述热压底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竖向固定板的下端形成有与各所述第三导向透孔相对应的第三台阶组,和与各所述第四导向透孔相对应的第四台阶组;所述第三台阶组包括多个一一对应处于各所述第三导向透孔正下方的第三下端台阶,各所述第三下端台阶由上至下逐渐朝所述第二竖向侧面方向倾斜排列,相邻所述第三下端台阶之间的高度差与模板坯的厚度相等;所述第四台阶组包括多个一一对应处于各所述第四导向透孔正下方的第四下端台阶,各所述第四下端台阶由上至下逐渐朝所述第四竖向侧面方向倾斜排列,相邻所述第四下端台阶之间的高度差与模板坯的厚度相等;所述第二竖向固定板包括处于下部的第二板主体部,和处于上部的第二延伸板部;所述第二延伸板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排列整形部的第二主体抵顶竖向侧面,和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二主体抵顶竖向反面;所述第二延伸板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排列整形部的第二延伸抵顶竖向侧面;所述第二延伸抵顶竖向侧面所在平面至所述第三竖向侧面所在平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主体抵顶竖向侧面所在平面至第二竖向侧面所在平面的距离;所述第二延伸抵顶竖向侧面与所述第二主体抵顶竖向侧面之间形成第二过渡台阶,所述第二过渡台阶具有由所述第二延伸抵顶竖向侧面至所述第二主体抵顶竖向侧面逐渐向下倾斜的第三过渡斜面;所述第二延伸板部的上端具有由所述第二主体抵顶竖向反面至所述第二延伸抵顶竖向侧面逐渐向下倾斜的第四过渡斜面;所述第三抵顶轮和第四抵顶轮均与所述第四过渡下面相对应;所述布胶装置与所述第四竖向侧面相对应;所述布胶装置包括布胶拨动机构,承载布胶拨动机构的第一水平滑轨,和驱动布胶拨动机构靠近或远离所述排列整形装置的第一水平驱动机构;所述布胶拨动机构包括对相应所述第一水平周期运转横梁和第二水平周期运转横梁供应固体胶板的第一输送带,设于第一输送带上的第一拨动凸块,和承载第一输送带的布胶支架;所述第一水平滑轨与所述第四竖向侧面相垂直;所述供应装置与所述第二竖向侧面相对应;所述供应装置包括输送拨动机构,承载输送拨动机构的第二水平滑轨,和驱动输送拨动机构靠近或远离所述排列整形装置的第二水平驱动机构;所述输送拨动机构包括对相应所述第一水平周期运转横梁和第二水平周期运转横梁供应模板坯的第二输送带,设于第二输送带上的第二拨动凸块,和承载第二输送带的输送支架;所述第二水平滑轨与所述第二竖向侧面相垂直;所述第一薄板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二竖向侧面的第一限位端,和朝向所述第四竖向侧面的第二限位端;所述第一限位端形成有向上凸起并对固体胶板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凸块,所述第二限位端形成有向上凸起并对模板坯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凸块;所述第二薄板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二竖向侧面的第三限位端,和朝向所述第四竖向侧面的第四限位端;所述第三限位端形成有向上凸起并对固体胶板进行限位的第三限位凸块,所述第四限位端形成有向上凸起并对模板坯进行限位的第四限位凸块。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漳州鑫华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漳州鑫华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618158.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