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12397.2 | 申请日: | 2018-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815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发明(设计)人: | 梁峙;梁骁;马捷;韩宝平;刘喜坤;许旭;张明胜;陈兴祥;董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B09C1/08;C02F101/20;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淮海专利事务所 32205 | 代理人: | 华德明 |
地址: | 221111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南三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设备,药剂混合设备与湍流态处理器上部之间通过管路连接;湍流态处理器内腔中依次设有喷淋管网、湍流态吸附机构和环形的曝气管;湍流态吸附机构表面设有大量通孔,内部装有吸附填料;湍流壳体的内部依次设有分散单元、稳流缓冲单元、稳流震荡单元;分散单元由两个聚合氯化铝分散管组成;稳流缓冲单元由多个高分子稳流筛网组成;稳流震荡单元由多个稳流震荡单体组成,稳流震荡单体中的振动装置由振动电机驱动矩形框架作横向上的往复运动;电化学反应装置的反应箱内部上下间隔地设置有过滤网和触酶网,并在过滤网和触酶网之间设置有多个直流电棒。该装置能有利于对含有重金属的污水进行快速的处理。 | ||
搜索关键词: | 稳流 湍流态 土壤重金属污染 分散单元 缓冲单元 吸附机构 震荡单元 过滤网 处理器 震荡 电化学反应装置 振动电机驱动 反应箱内部 聚合氯化铝 直流电 修复 单体组成 管路连接 矩形框架 喷淋管网 上下间隔 吸附填料 药剂混合 振动装置 分散管 内腔中 曝气管 重金属 湍流 壳体 筛网 通孔 污水 | ||
【主权项】:
1.一种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设备,包括通过支架一悬空支设的作业平台(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药剂混合设备(3)、移动式输气站(6)、电化学反应装置(8)和控制系统(7),所述作业平台(2)的一侧通过支架二悬空支设有湍流态处理器(5),所述药剂混合设备(3)通过基座(3‑8)固定支设在作业平台(2)的下部;所述药剂混合设备(3)包括药剂混合壳体(3‑9),所述药剂混合壳体(3‑9)内的中部和下部分别固定设置有蜂巢式反应器(3‑3)和蒸汽喷射管路(3‑2),药剂混合壳体(3‑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与其内腔连通的混合药剂排放管路(3‑1),药剂混合壳体(3‑9)的上部固定连接有与其内腔连通的药剂注入管路(3‑5)和添加剂加注管路(3‑4),药剂混合壳体(3‑9)内还固定设置有温度传感器(3‑7);所述蜂巢式反应器(3‑3)的断面为蜂窝状,且上下贯通,其由多根蜂窝状排列的立管组成;所述蒸汽喷射管路(3‑2)呈圆环状,其上表面遍布地设置有与其内腔连通的通孔,连接蒸汽喷射管路(3‑2)的蒸汽供应管路(3‑10)穿出药剂混合壳体(3‑9)后与外部的高压蒸汽管道连接;所述混合药剂排放管路(3‑1)的出液端通过压力泵与固定连接在湍流态处理器(5)上部的一侧添加管路(4)的进液端固定连接,添加管路(4)上设置有电磁阀A;所述添加管路(4)、混合药剂排放管路(3‑1)、药剂注入管路(3‑5)、添加剂加注管路(3‑4)和蒸汽供应管路(3‑10)上分别设置有电磁阀A、电磁阀B、电磁阀C、电磁阀D和电磁阀E;所述移动式输气站(6)设置在湍流态处理器(5)的下部,移动式输气站(6)包括移动承载板(6‑2)、可转动地连接在移动承载板(6‑2)下部的两对移动轮(6‑1)、固定装配在移动承载板(6‑2)上部的曝气泵(6‑3)、连接在曝气泵(6‑3)出气口处气体流量计(6‑4)和输气管路(6‑6)、设置在输气管路(6‑6)上的输气阀(6‑5);所述湍流态处理器(5)包括上端开口的湍流壳体(5‑11)、固定连接在湍流壳体(5‑11)内腔中上部的喷淋管网、固定连接在湍流壳体(5‑11)内腔中中部的湍流态吸附机构、固定连接在湍流壳体(5‑11)内腔中下部的曝气管(5‑8)、固定设置在湍流壳体(5‑11)内部的温度检测器(5‑6)和液位计(5‑7);所述喷淋管网由多根相互连通的喷洒管路(5‑2)组成,每根喷洒管路(5‑2)的下部均连接有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多个与其内腔连通的喷嘴,与喷淋管网进液端固定连接的进液管路(5‑13)由湍流壳体(5‑11)的上端穿出并与外部的水泵的出水端连接,进液管路(5‑13)上连接有进液电磁阀(5‑1),所述湍流态吸附机构由呈陈列地分布的若干个湍流态促反应器(5‑3)组成,所述湍流态促反应器(5‑3)呈圆柱状中空结构,其表面凹凸不平并设有大量的与其内腔连通的通孔,其内部装有吸附填料,其表面还覆盖有生物膜,所述曝气管(5‑8)呈环形,其上部设置有与其内腔连通的曝气孔;输气管路(6‑6)的出气端穿过湍流壳体(5‑11)后与曝气管(5‑8)的进口端;所述湍流壳体(5‑11)的下部为呈漏斗状的沉淀部(5‑4),所述沉淀部(5‑4)包括沉淀部壳体(5‑4‑5),且在沉淀部壳体(5‑4‑5)内部由上到下依次固定设置有分散单元、稳流缓冲单元、稳流震荡单元;所述分散单元由左右平行并排设置的呈矩形环状的两个聚合氯化铝分散管(5‑4‑4)及均匀地连接在每个聚合氯化铝分散管(5‑4‑4)下部的多个喷嘴组成;所述稳流缓冲单元由纵向叠加布置的多个高分子稳流筛网(5‑4‑3)组成;所述稳流震荡单元由从左到右依次等距离间隔排布的多个稳流震荡单体组成,所述稳流震荡单体由固定连接在沉淀部壳体(5‑4‑5)底端的两个振动装置(5‑4‑1)和固定连接在两个振动装置(5‑4‑1)上端的稳流翼板(5‑4‑2)组成,所述稳流翼板(5‑4‑2)的纵断面呈倾倒的W型;所述沉淀部壳体(5‑4‑5)的中部和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与其内腔连通的排液管路(5‑10)和排泥管路(5‑9),所述排泥管路(5‑9)和排液管路(5‑10)上分别连接有出泥阀(5‑12)和出液阀(5‑5),排泥管路(5‑9)和排液管路(5‑10)的进液端分别位于沉淀部壳体(5‑4‑5)的底部和中部;在沉淀部壳体(5‑4‑5)的外部设置有中储槽(5‑4‑6)和中储槽水泵(5‑4‑7),中储槽(5‑4‑6)中储存有聚合氯化铝溶液,中储槽水泵(5‑4‑7)的进液端通过管路与中储槽(5‑4‑6)内腔的底部贯通连通,中储槽水泵(5‑4‑7)的出液端分别通过管路与两个聚合氯化铝分散管(5‑4‑4)的内腔连通;所述振动装置(5‑4‑1)包括刚性的防水密封外壳(5‑4‑1‑1),所述防水密封外壳(5‑4‑1‑1)的中部上下间隔地固定连接有一对限位板(5‑4‑1‑2)、并在一对限位板(5‑4‑1‑2)之间横向滑动地设置有口字形框架(5‑4‑1‑3),所述口字形框架(5‑4‑1‑3)上边梁和下边梁的里侧相对地设置有一对齿条(5‑4‑1‑4),口字形框架(5‑4‑1‑3)的内部设置有旋转轮(5‑4‑1‑5),旋转轮(5‑4‑1‑5)的周向的局部设置有连续齿(5‑4‑1‑6),旋转轮(5‑4‑1‑5)通过连续齿(5‑4‑1‑6)与上部或下部的齿条(5‑4‑1‑4)啮合,旋转轮(5‑4‑1‑5)固定装配在固定连接在防水密封外壳(5‑4‑1‑1)内侧壁的振动电机(5‑4‑1‑7)的输出轴上;在口字形框架(5‑4‑1‑3)的左侧的侧边梁中部和右侧的侧边梁中部各开设有一导向孔,两个导向孔中分别横向滑动地穿设有两个顶杆(5‑4‑1‑8),顶杆(5‑4‑1‑8)的外端和里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外部限位块(5‑4‑1‑10)和内部限位块(5‑4‑1‑11),并在外部限位块(5‑4‑1‑10)和侧边梁之间的部分套装有压缩弹簧(5‑4‑1‑9);所述电化学反应装置(8)设置在湍流态处理器(5)的一侧,电化学反应装置(8)包括反应箱(8‑7)、分别设置在反应箱(8‑7)两侧的缓冲池(8‑1)和清水池(8‑8),所述反应箱(8‑7)内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固定连接有过滤网(8‑10)和触酶网(8‑6),并在过滤网(8‑10)和触酶网(8‑6)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呈矩阵式分布的直流电棒(8‑4);触酶网(8‑6)遍布其表面地设置有生物酶;反应箱(8‑7)的内腔在过滤网(8‑10)之上形成过滤室(8‑11)、在过滤网(8‑10)和触酶网(8‑6)之间形成电化学室(8‑9)、在触酶网(8‑6)之下形成沉淀室(8‑3);所述缓冲池(8‑1)与排液管路(5‑10)的出水端连通,缓冲池(8‑1)内腔的底部通过管路与水泵A的进水端连接,水泵A的出水端通过缓冲池送水管(8‑2)与过滤室(8‑11)连通;反应箱(8‑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与沉淀室(8‑3)连通的沉淀物排出管路(8‑5)、反应箱(8‑7)的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与电化学室(8‑9)连通的清水外排管路(8‑12),清水外排管路(8‑12)的末端与清水池(8‑8)的内腔连通;缓冲池送水管(8‑2)、沉淀物排出管路(8‑5)和清水外排管路(8‑12)上分别设置有电磁阀G、电磁阀H和电磁阀I;电磁阀A、曝气泵(6‑3)、气体流量计(6‑4)、输气阀(6‑5)、温度检测器(5‑6)、液位计(5‑7)、水泵、进液电磁阀(5‑1)、出泥阀(5‑12)、出液阀(5‑5)、温度传感器(3‑7)、电磁阀B、电磁阀C、电磁阀D、电磁阀E、电磁阀G、电磁阀H、电磁阀I、振动装置(5‑4‑1)、中储槽水泵(5‑4‑7)、振动电机(5‑4‑1‑7)、水泵A和直流电棒(8‑4)均与控制系统(7)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程学院,未经徐州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812397.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染布废水膜过滤处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基于生物反应器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