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能环保型家庭供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58750.8 | 申请日: | 2018-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405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娟;刘姿含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娟 |
主分类号: | F24D1/02 | 分类号: | F24D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海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86 | 代理人: | 张大保 |
地址: | 277527 山东省枣庄市滕***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暖装置,更具体的说是一种节能环保型家庭供暖装置,包括整机支架、供暖机构、动力机构、传动机构、自调机构、张紧机构、推动机构和反馈机构,可以通过锅炉燃烧产生的水蒸气通入到供暖机构内,水蒸气推动供暖机构内的动力机构带动装置进行工作,当锅炉燃烧产生的热量过高时,水蒸气产生过多,动力机构转动速度变快通过自调机构和反馈机构控制供暖机构向用户传递热量的速度变慢保持用户温度的稳定,多余的水蒸气被存储在供暖装置内节约利用,当锅炉燃烧产生的热量过底时,水蒸气产生过少,动力机构转动速度变慢通过自调机构和反馈机构控制供暖机构向用户传递热量的速度变快保持用户温度的稳定,提高水蒸气的利用率节能环保。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环保 家庭 供暖 装置 | ||
【主权项】:
1.一种节能环保型家庭供暖装置,包括整机支架(1)、供暖机构(2)、动力机构(3)、传动机构(4)、自调机构(5)、推动机构(7)和反馈机构(8),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机支架(1)包括侧板Ⅰ(1‑1)、竖直滑动槽(1‑2)、连接板Ⅰ(1‑3)、侧板Ⅱ(1‑5)、连接板Ⅱ(1‑6)、支撑板Ⅰ(1‑7)、支撑板Ⅱ(1‑8)和侧板Ⅲ(1‑9),侧板Ⅲ(1‑9)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侧板Ⅰ(1‑1),两个侧板Ⅰ(1‑1)上均设置有竖直滑动槽(1‑2),连接板Ⅰ(1‑3)和连接板Ⅱ(1‑6)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侧板Ⅰ(1‑1)上,连接板Ⅰ(1‑3)和连接板Ⅱ(1‑6)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侧板Ⅱ(1‑5)的两侧,支撑板Ⅰ(1‑7)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连接板Ⅰ(1‑3)和连接板Ⅱ(1‑6)的中端,支撑板Ⅱ(1‑8)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位于左侧的侧板Ⅰ(1‑1)和侧板Ⅱ(1‑5)的下端;所述供暖机构(2)包括供暖支架(2‑1)、进气口(2‑2)、连接筒(2‑3)、供暖筒(2‑4)、供暖挡板(2‑5)、供暖单向板(2‑6)、单向块Ⅰ(2‑7)、供暖推动板Ⅰ(2‑8)、供暖推动板Ⅱ(2‑9)、供暖滑动柱(2‑10)、供暖挡板(2‑11)、供暖推动柱(2‑12)和单向块Ⅱ(2‑13),供暖支架(2‑1)的下端设置有进气口(2‑2),连接筒(2‑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供暖支架(2‑1)上,连接筒(2‑3)和供暖支架(2‑1)连通,连接筒(2‑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供暖筒(2‑4)上,连接筒(2‑3)和供暖筒(2‑4)连通,供暖挡板(2‑5)和供暖单向板(2‑6)均固定连接在供暖筒(2‑4)内,供暖挡板(2‑5)上设置有圆形通孔Ⅰ,供暖单向板(2‑6)上设置有锥形孔Ⅰ,单向块Ⅰ(2‑7)的一端滑动连接在供暖挡板(2‑5)上,单向块Ⅰ(2‑7)的另一端顶在供暖单向板(2‑6)上的锥形孔Ⅰ内,单向块Ⅰ(2‑7)和供暖挡板(2‑5)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Ⅰ,压缩弹簧Ⅰ套装在单向块Ⅰ(2‑7)上,供暖滑动柱(2‑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供暖挡板(2‑11),供暖滑动柱(2‑1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供暖推动板Ⅰ(2‑8)和供暖推动板Ⅱ(2‑9),供暖推动板Ⅰ(2‑8)上设置有圆形通孔Ⅱ,供暖推动板Ⅱ(2‑9)上设置有锥形孔Ⅱ,供暖推动板Ⅰ(2‑8)和供暖推动板Ⅱ(2‑9)滑动连接在供暖筒(2‑4)内,供暖挡板(2‑11)上固定连接有供暖推动柱(2‑12),单向块Ⅱ(2‑13)的一端滑动连接在供暖推动板Ⅰ(2‑8)上,单向块Ⅱ(2‑13)的另一端顶在供暖推动板Ⅱ(2‑9)上设置的锥形孔Ⅱ内,单向块Ⅱ(2‑13)和供暖推动板Ⅰ(2‑8)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Ⅱ,压缩弹簧Ⅱ套装在单向块Ⅱ(2‑13)上,供暖筒(2‑4)固定连接在侧板Ⅱ(1‑5)上,供暖滑动柱(2‑10)滑动连接在侧板Ⅱ(1‑5)上,供暖挡板(2‑11)和侧板Ⅱ(1‑5)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Ⅲ;所述动力机构(3)包括动力轴Ⅰ(3‑1)、动力轮(3‑2)、动力锥齿Ⅰ(3‑3)、动力轴Ⅱ(3‑4)、动力带轮(3‑5)和动力锥齿Ⅱ(3‑6),动力轴Ⅰ(3‑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动力轮(3‑2),动力轴Ⅰ(3‑1)的中端固定连接有动力锥齿Ⅰ(3‑3),动力轴Ⅱ(3‑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动力带轮(3‑5)和动力锥齿Ⅱ(3‑6),动力锥齿Ⅰ(3‑3)和动力锥齿Ⅱ(3‑6)啮合传动,动力轴Ⅰ(3‑1)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供暖支架(2‑1)和侧板Ⅱ(1‑5)上,动力轮(3‑2)设置在供暖支架(2‑1)内,动力轮(3‑2)位于进气口(2‑2)的上端,动力轴Ⅱ(3‑4)转动连接在支撑板Ⅱ(1‑8)上;所述传动机构(4)包括传动轴(4‑1)、传动锥轮(4‑2)和传动带轮(4‑3),传动带轮(4‑3)固定连接在传动轴(4‑1)的一端,传动锥轮(4‑2)固定连接在传动轴(4‑1)的中端,传动轴(4‑1)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两个侧板Ⅰ(1‑1)上,传动带轮(4‑3)和动力带轮(3‑5)通过带传动连接;所述自调机构(5)包括自调轴Ⅰ(5‑1)、连接键(5‑2)、自调锥轮(5‑3)、自调挡板(5‑4)、自调滑动块Ⅰ(5‑5)、自调连接板(5‑6)、自调带轮(5‑7)、自调轴Ⅱ(5‑8)、自调滑动块Ⅱ(5‑9)和自调推动板(5‑10),自调轴Ⅰ(5‑1)上固定连接有连接键(5‑2),自调锥轮(5‑3)滑动连接在连接键(5‑2)上,自调锥轮(5‑3)上间隙配合有自调挡板(5‑4),自调轴Ⅰ(5‑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自调带轮(5‑7),自调轴Ⅰ(5‑1)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自调滑动块Ⅰ(5‑5),两个自调滑动块Ⅰ(5‑5)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竖直滑动槽(1‑2)内,自调锥轮(5‑3)和传动锥轮(4‑2)摩擦传动,自调轴Ⅰ(5‑1)上套装有压缩弹簧Ⅳ,压缩弹簧Ⅳ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自调挡板(5‑4)和位于右侧的侧板Ⅰ(1‑1)上,自调轴Ⅰ(5‑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自调连接板(5‑6),两个自调连接板(5‑6)的上端之间转动连接有自调轴Ⅱ(5‑8),自调轴Ⅱ(5‑8)的中端固定连接有自调推动板(5‑10),自调轴Ⅱ(5‑8)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自调滑动块Ⅱ(5‑9),两个自调滑动块Ⅱ(5‑9)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竖直滑动槽(1‑2)内,自调滑动块Ⅱ(5‑9)位于自调滑动块Ⅰ(5‑5)的上方;所述推动机构(7)包括推动轴Ⅰ(7‑1)、推动带轮(7‑2)、推动锥齿Ⅰ(7‑3)、推动锥齿Ⅱ(7‑4)、推动轴Ⅱ(7‑5)、推动锥齿Ⅲ(7‑6)和推动轮(7‑7),推动轴Ⅰ(7‑1)上固定连接有推动锥齿Ⅰ(7‑3)和推动锥齿Ⅱ(7‑4),推动轴Ⅰ(7‑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推动带轮(7‑2),推动带轮(7‑2)和自调带轮(5‑7)通过带传动连接,推动轴Ⅰ(7‑1)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连接板Ⅰ(1‑3)和连接板Ⅱ(1‑6)上,推动轴Ⅱ(7‑5)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推动锥齿Ⅲ(7‑6)和推动轮(7‑7),推动轴Ⅱ(7‑5)转动连接在支撑板Ⅰ(1‑7)上,推动锥齿Ⅲ(7‑6)和推动锥齿Ⅰ(7‑3)啮合传动,推动轮(7‑7)的偏心位置和供暖推动柱(2‑12)接触;所述反馈机构(8)包括反馈轴(8‑1)、反馈圆板Ⅰ(8‑2)、反馈锥齿(8‑3)、反馈支撑板(8‑4)、反馈圆板Ⅱ(8‑5)、反馈滑动柱(8‑6)和反馈轮(8‑7),反馈轴(8‑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反馈圆板Ⅰ(8‑2)和反馈锥齿(8‑3),反馈支撑板(8‑4)设置有六个,六个反馈支撑板(8‑4)的一侧周向均匀固定连接在反馈圆板Ⅰ(8‑2)上,六个反馈支撑板(8‑4)的另一侧周向均匀固定连接在反馈圆板Ⅱ(8‑5)上,六个反馈支撑板(8‑4)上均滑动连接有反馈滑动柱(8‑6),反馈支撑板(8‑4)和反馈滑动柱(8‑6)之间均设置有压缩弹簧Ⅴ,六个反馈滑动柱(8‑6)上均转动连接有反馈轮(8‑7),反馈轮(8‑7)与自调推动板(5‑10)接触,反馈轴(8‑1)转动连接在侧板Ⅲ(1‑9)上,反馈锥齿(8‑3)和推动锥齿Ⅱ(7‑4)啮合传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娟,未经刘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958750.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