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干湿循环真三轴试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65030.4 | 申请日: | 2018-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72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陆仪启;周翠英;刘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12 | 分类号: | G01N3/12;G01N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干湿循环真三轴试验系统,它由真三轴压力室、轴向液压源、x方向加载第一液压源、x方向加载第二液压源、y方向加载第一液压源、y方向加载第二液压源、充气装置、气体加热装置、气体干燥冷却装置、第一高精度电子天平、废气处理装置、水箱、第二高精度电子天平、充液泵、计算机组成。该系统可实现岩石赋存的不同应力环境及水环境的模拟,开展软岩遇水变形破坏试验研究,揭示软岩遇水后变形破坏的全过程与机理,对于工程安全调控和灾害防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源 加载 高精度电子 干湿循环 三轴试验 软岩 遇水 变形 天平 废气处理装置 气体加热装置 真三轴压力室 计算机组成 充气装置 工程安全 冷却装置 破坏试验 气体干燥 现实意义 应力环境 灾害防御 充液泵 水环境 水箱 轴向 岩石 调控 研究 | ||
【主权项】:
1.一种干湿循环真三轴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真三轴压力室A、轴向液压源B、x方向加载第一液压源C1、x方向加载第二液压源C2、y方向加载第一液压源C3、y方向加载第二液压源C4、充气装置E1、气体加热装置E2、气体干燥冷却装置E3、第一高精度电子天平E4、废气处理装置E5、水箱F1、第二高精度电子天平F2、充液泵F3、计算机G组成;所述的真三轴压力室A由底座A1、卡箍A2、固定瓦A3、y方向加载第一液压缸A4、x方向加载第一液压缸A5、y方向加载第二液压缸A6、x方向加载第二液压缸A7、压力室筒A8、压力室顶盖A9、第一高强度透水石A10、x方向第一加载板A11、x方向加载第二液压缸活塞杆A12、x方向加载第二液压缸活塞A13、第二高强度透水石A14、y方向第二加载板A15、y方向加载第二液压缸活塞杆A16、y方向加载第二液压缸活塞A17、第三高强度透水石A18、x方向第二加载板A19、x方向加载第二液压缸活塞杆A20、x方向加载第二液压缸活塞A21、第四高强度透水石A22、y方向第一加载板A23、y方向加载第一液压缸活塞杆A24、y方向加载第一液压缸活塞A25、下压垫A30、上压垫A31、轴向加载轴A33、第一单向气体喷嘴A34、第二单向气体喷嘴A35、第三单向气体喷嘴A36、第四单向气体喷嘴A37组成;所述的压力室筒A8开设有上腔与下腔,上腔与下腔的中间隔板处中心位置开设有圆孔,且开设有气体出口A32;所述的底座A1内部均匀开设有第一气体入口A38、第二气体入口A39、第三气体入口A40和第四气体入口A41,在第一气体出口A38和第四气体出口A41之间开设有液体入口A42;所述的压力室顶盖A9上开设有轴向液压源接口A43;所述的x方向加载第一液压缸A5、x方向加载第二液压缸A7、y方向加载第一液压缸A4、y方向加载第二液压缸A6端部分别开设有x方向加载第一液压源接口A27、x方向加载第二液压源接口A29、y方向加载第一液压源接口A26、y方向加载第二液压源接口A28;所述的压力室顶盖A9通过内六角螺丝固定在压力室筒A8的顶部,压力室顶盖A9上的轴向液压源接口A43与轴向加载液压源B相连,轴向加载液压源B通过第一数据线与计算机G相连;所述的x方向加载第一液压缸A5、y方向加载第二液压缸A6、x方向加载第二液压缸A7、y方向加载第一液压缸A4依次焊接在压力室筒A8的外壁,相互间的夹角为90°,且中心的高度与岩样的中心高度一致;x方向加载第一液压缸A5端部的x方向加载第一液压源接口A27与x方向加载第一液压源C1相连,x方向加载第一液压源C1通过第二数据线与计算机G相连;x方向加载第二液压缸A7端部的x方向加载第二液压源接口A29与x方向加载第二液压源C2相连,x方向加载第二液压源C2通过第三数据线与计算机G相连;y方向加载第一液压缸A4端部的y方向加载第一液压源接口A26与y方向加载第一液压源C3相连,y方向加载第一液压源C3通过第四数据线与计算机G相连;y方向加载第二液压缸A6端部的y方向加载第二液压源接口A28与y方向加载第二液压源C4相连,y方向加载第二液压源C4通过第五数据线与计算机G相连;压力室筒A8放置于底座A1上,并通过固定瓦A3连接,固定瓦A3外面使用卡箍A2锁紧;底座A1上的第一气体入口A38、第二气体入口A39、第三气体入口A40和第四气体入口A41位于底座A1顶面的一端分别安装有第一单向气体喷嘴A34、第二单向气体喷嘴A35、第三单向气体喷嘴A36和第四单向气体喷嘴A37;第一气体入口A38、第二气体入口A39、第三气体入口A40和第四气体入口A41均通过第一气管与气体加热装置E2相连,气体加热装置E2通过第二气管与充气装置E1相连,充气装置E1通过第六数据线与计算机G相连;气体干燥冷却装置E3一端通过第三气管与压力室筒A8上的气体出口A32相连,另一端通过第四气管与废气处理装置E5相连,气体干燥冷却装置E3放置在第一高精度电子天平E4上,第一高精度电子天平E4通过第七数据线与计算机F相连;充液泵F3一端通过第一液压管与底座A1上的溶液入口A42相连,另一端通过第二液压管与水箱F1相连,水箱F1放置在第二高精度电子天平F2上,第二高精度电子天平F2通过第八数据线与计算机G相连;下压垫A30放置在底座A1顶部中心位置,岩样D放置在下压垫A30上,上压垫A31压在岩样D上;轴向加载轴A33安装于压力室筒A8的上腔内,通过上腔与下腔中间隔板处开设的中心孔穿入下腔,并与上压垫A31接触;x方向加载第一液压缸活塞杆A12穿过压力室筒A8壁,一端与位于x方向加载第一液压缸A5内的x方向加载第一液压缸活塞A13连接,另一端与x方向第一加载板A11连接,x方向第一加载板A11内嵌有第一高强度透水石A10,第一高强度透水石A10与岩样D第一面接触;y方向加载第一液压缸活塞杆A24穿过压力室筒A8壁,一端与位于y方向加载第一液压缸A4内的y方向加载第一液压缸活塞A25连接,另一端与y方向第一加载板A23连接,y方向第一加载板A23内嵌有第四高强度透水石A22,第四高强度透水石A22与岩样D第二面接触;x方向加载第二液压缸活塞杆A20穿过压力室筒A8壁,一端与位于x方向加载第二液压缸A7内的x方向加载第二液压缸活塞A21连接,另一端与x方向第二加载板A19连接,x方向第二加载板A19内嵌有第三高强度透水石A18,第三高强度透水石A18与岩样D第三面接触;y方向加载第二液压缸活塞杆A16穿过压力室A8筒壁,一端与位于y方向加载第二液压缸A6内的y方向加载第二液压缸活塞A17连接,另一端与y方向第二加载板A15连接,y方向第二加载板A15内嵌有第二高强度透水石A14,第二高强度透水石A14与岩样D第四面接触。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965030.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