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背靠背MMC结构中逆变器的预充电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23967.6 | 申请日: | 2018-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335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贵;齐刚;马平;王海亮;杨维满;李晓英;郭群;郭永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7/483 | 分类号: | H02M7/483;H02M5/458 |
代理公司: | 兰州振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2102 | 代理人: | 董斌 |
地址: | 73005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背靠背MMC结构中逆变器的预充电控制方法,首先进行第一充电阶段,控制充电电流对MMC逆变器所有子模块电容充电,并计算出充电电流作用的时间。然后进行第二充电阶段,根据第一充电阶段结束时刻,控制IGBT的关断与开通,对首先投入的子模块电容充电,切除剩余子模块。最后以首先投入充电的子模块电容充电结束时刻控制IGBT的通断,投入剩余子模块的同时切除首先投入充电的子模块,可计算出整个预充电所需时间。从而实现通过控制充电电流对MMC逆变器预充电,并保证安全充电的同时使得充电时间最短,以时间节点控制子模块的充电状态,节省了子模块电容电压检测装置。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背靠背 mmc 结构 逆变器 充电 控制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背靠背MMC结构中逆变器的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为:预充电控制方法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充电阶段,对MMC逆变器所有子模块电容充电;在第二充电阶段,首先投入每相n个子模块充电,切除剩余子模块;计算出首先投入子模块充电时间,根据时间节点将首先投入的子模块切除,对剩余子模块充电;MMC逆变器各相结构相同,以a相为例,流过a相桥臂电流为ia=Id3;在充电过程中,MMC逆变器桥臂存在杂散电感Ls,包括桥臂电感,充电电流的突变会产生过电压;在部分充电时间段内,充电电流变化产生的过电压ΔU=Lsdia/dt,为保证充电系统的安全,将ΔU控制在10%Udc以内,Udc为背靠背MMC稳定运行时直流母线电压;在安全充电的同时使得充电时间最短,充电电流变化速率k=10%Udc/Ls;在第一充电阶段分为三个步骤:步骤一:在0‑t1时间段内,控制充电电流:Id=kt(0≤t≤t1) (公式一)式中t1为第一充电阶段Id上升至Im时刻,Im为功率器件所能承受的最大电流;计算得:
步骤二:在t1‑t2时间段内,以最大电流Im对电容充电,t2为第一充电阶段Id从Im开始下降时刻;步骤三:在t2‑t3时间段内,Id为:Id=‑k(t3‑t)(t2≤t≤t3) (公式三)式中t3为第一充电阶段结束时刻;第一充电阶段结束时,子模块电容电压为u1=Udc/2n;在第一充电阶段,子模块电容电压为:
计算得:![]()
在t3时刻进入第二充电阶段,第二充电阶段分为以下步骤:步骤一:第二充电阶段,需要控制IGBT的通断状态,首先每相投入n个子模块,切除剩余子模块;在t3时刻Id为0,在延迟Δtd后开始控制电流变化,Δtd应大于IGBT的开关时间;步骤二:在t4时刻开始对首先投入的子模块电容充电,由公式六可知:
在t4‑t5时间段内,t5为Id上升至Im时刻,充电电流变化为:Id=k(t‑t4)(t4≤t≤t5) (公式八)由公式七、八可得:
步骤三:在t5‑t6时间段内,以最大电流Im对电容充电,t6为Id从Im开始下降时刻;步骤四:在t6‑t7时间段内,Id为:Id=‑k(t7‑t)(t6≤t≤t7) (公式十)式中t7为首先投入的子模块充电结束时刻;在第二充电阶段,首先投入子模块电容电压达到UC=Udc/n,首先投入充电子模块电容电压变化为:
计算得:![]()
步骤五:在t7时刻首先投入的子模块电容电压达到UC,此时Id为0,在Δtd内把首先投入的子模块切除,将剩余的子模块投入充电状态;步骤六:在t8时刻开始对剩余子模块电容充电,可得
在t8‑t9时间段内,t9为Id上升至Im时刻,充电电流变化为:Id=k(t‑t8)(t8≤t≤t9) (公式十五)计算得:
步骤七:在t9‑t10时间段内,以最大电流Im对电容充电,t10为Id从Im开始下降时刻;步骤八:在t10‑t11时间段内,Id为:Id=‑k(t11‑t)(t10≤t≤t11) (公式十七)式中t11为剩余投入的子模块充电结束时刻;在第二充电阶段,剩余投入子模块电容电压达到UC,剩余充电子模块电容电压变化为:
计算得:![]()
在t11时刻,保证安全充电的同时,所有子模块电容电压以最短的时间达到UC,此时整个预充电过程结束。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理工大学,未经兰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1023967.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