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酒精生产过程中污水处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73336.2 | 申请日: | 2018-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508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发明(设计)人: | 梁峙;梁骁;徐旭;马捷;张明胜;肖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B01J19/00;B01J19/18;C02F103/36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淮海专利事务所 32205 | 代理人: | 刘振祥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泉***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酒精生产过程中污水处理装置,混合罐底部通过排液管路连接沉淀处理池,沉淀处理池连接二次处理系统,二次处理系统中设有防止管路堵塞的疏通器,疏通器中顶杆左段设置有螺纹,由电机驱动的蜗轮带动顶杆做往复运动,顶头由两个半圆环凸块组成;在均质混合仓体内部的分液滤网漏斗的侧壁上设有开孔,分液滤网漏斗的底板的中心通过轴承底托转动连接漏斗转轴,漏斗转轴与上横梁固接;漏斗转轴在分液滤网漏斗中连接有两个漏斗搅拌叶片;加液管路的进液端与外部加液源连接;轴承底托设有冷却腔和冷却液供应管路;均质系统包括套装在一对均质中轴上的一对均质波轮组,一对均质中轴由一对均质驱动机构驱动。该装置结构简单、混合效果好。 | ||
搜索关键词: | 漏斗 均质 分液 滤网 转轴 二次处理系统 酒精生产过程 污水处理装置 沉淀处理 疏通器 底托 中轴 轴承 底板 半圆环凸块 冷却液供应 仓体内部 电机驱动 管路堵塞 混合效果 加液管路 搅拌叶片 均质混合 均质系统 排液管路 驱动机构 外部加液 转动连接 装置结构 波轮组 混合罐 进液端 冷却腔 上横梁 源连接 中顶杆 螺纹 侧壁 顶杆 顶头 固接 开孔 蜗轮 左段 驱动 | ||
【主权项】:
1.一种酒精生产过程中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混合罐(2)和固定连接在混合罐(2)下部外侧的多个支撑钢架(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连接曲臂(4)、上伸缩油缸(5)和沉淀处理池(7);所述支撑钢架(1)包括支座(1‑8)、相平行的固定连接在支座(1‑8)上的一对立梁(1‑9)、设置在一对立梁(1‑9)一侧的L型支架(1‑7)和设置在一对立梁(1‑9)一侧的支架驱动电机(1‑1);一对立梁(1‑9)在相同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纵向延伸的连续齿条(1‑5)和纵向延伸的滑轨(1‑4);L型支架(1‑7)的竖直段在对应连续齿条(1‑5)的位置上部和下部各设置有一个支架齿轮(1‑6),支架齿轮(1‑6)通过其中心的齿轮转轴可转动连接在L型支架(1‑7)的竖直段上;L型支架(1‑7)的竖直段对应滑轨(1‑4)的位置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滑动套设在滑轨(1‑4)的外部,L型支架(1‑7)的水平段上的支架端头(1‑3)与混合罐(2)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支架驱动电机(1‑1)固定连接在L型支架(1‑7)的背离支架齿轮(1‑6)的一侧,且其输出轴与固定连接在L型支架(1‑7)一侧的传动箱(1‑2)的输入端连接,传动箱(1‑2)的输出端与两个支架齿轮(1‑6)的齿轮转轴连接;在混合罐(2)的上开口端设置有用于密封混合罐(2)的上部压力密封盖(3),在混合罐(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与其内腔连通的排液管路(6);所述上连接曲臂(4)的一端与上部压力密封盖(3)的上端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固定连接在混合罐(2)上端外侧的铰接座铰接;上伸缩油缸(5)的一端与上连接曲臂(4)的铰接端外侧铰接,另一端与混合罐(2)的罐身中部铰接,以通过伸缩动作控制上部压力密封盖(3)的盖合或打开;所述混合罐(2)包括夹套结构的均质混合仓体(2‑1),均质混合仓体(2‑1)的夹套中充满传热介质,均质混合仓体(2‑1)的外部连接有与其夹套空间连通的热介质管路,热介质管路的另一端与热介质供应源连接;在均质混合仓体(2‑1)内部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倾斜设置的加液管路(2‑3)、水平放置且可相对均质混合仓体(2‑1)转动的分液滤网漏斗(2‑2)和均质系统(2‑4),分液滤网漏斗(2‑2)的侧壁上遍布地设置有若干个侧壁开孔(2‑2‑1),分液滤网漏斗(2‑2)的底板遍布其表面地设置有多个小孔,且底板的旋转中心通过与其固定连接的轴承底托(2‑2‑6)连接有漏斗转轴(10),漏斗转轴(10)在分液滤网漏斗(2‑2)内部的下端连接有一个与均质混合仓体(2‑1)下端内部间隙配合的漏斗搅拌叶片(2‑2‑5);漏斗转轴(10)在分液滤网漏斗(2‑2)外部上端套装有外齿圈(2‑2‑2),外齿圈(2‑2‑2)与漏斗转轴(10)之间通过径向连接梁(9)固定连接;在均质混合仓体(2‑1)的内侧壁上对应外齿圈(2‑2‑2)地固定连接有防水电机(2‑2‑4),防水电机(2‑2‑4)的输出轴上装配有漏斗齿轮(2‑2‑3),漏斗齿轮(2‑2‑3)与外齿圈(2‑2‑2)啮合;加液管路(2‑3)的出液端位于分液滤网漏斗(2‑2)上方,其进液端穿出均质混合仓体(2‑1)的侧壁后与加液源连接;轴承底托(2‑2‑6)的中心设置有向下凹陷的轴承容纳槽(2‑2‑6‑1),轴承底托(2‑2‑6)的内部环绕轴承容纳槽(2‑2‑6‑1)地设置有环形空腔(2‑2‑6‑2);在轴承容纳槽中固定装配有止退轴承(2‑2‑6‑3),止退轴承(2‑2‑6‑3)的内圈与漏斗转轴(10)固定连接;环形空腔(2‑2‑6‑2)分别连接有与其内腔连通的冷却液进液管路(2‑2‑6‑4)和冷却液出液管路(2‑2‑6‑5),冷却液进液管路(2‑2‑6‑4)和冷却液出液管路(2‑2‑6‑5)在径向穿过分液滤网漏斗(2‑2)、均质混合仓体(2‑1)后分别与冷却源和冷却液回收箱连接;均质系统(2‑4)包括一对并排设置在均质中轴(2‑4‑3)、一对均质中轴(2‑4‑3)在中部分别可转动地套装有相对应的一对均质波轮组,均质波轮组由多个高速均质波轮(2‑4‑5)组成,一对均质波轮组中的高速均质波轮(2‑4‑5)之间啮合;一对均质中轴(2‑4‑3)相对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穿出均质混合仓体(2‑1)后分别与固定连接在均质混合仓体(2‑1)外部两侧的均质驱动机构的输出部连接;均质中轴(2‑4‑3)远离驱动机构的另一端通过闭式推力轴承(2‑4‑4)与均质混合仓体(2‑1)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沉淀处理池(7)包括上端开口的池体(7‑3)、设置在池体(7‑3)内部的网板(7‑2)、固定支撑在池体(7‑3)外部的池体支架(7‑4)、固定连接在池体(7‑3)上端的沉淀处理池进水管路(7‑7)、与池体(7‑3)内腔底部连通且固定连接于池体(7‑3)底端的底泥排放管路(7‑1)、与池体(7‑3)内腔中部连通且固定连接于池体(7‑3)一侧的沉淀处理池出水管路(7‑8);所述池体(7‑3)内中部形成清液区(7‑5),池体(7‑3)内底部形成污泥堆积区(7‑6);所述沉淀处理池进水管路(7‑7)的进液端与排液管路(6)的出液端贯通连接;在沉淀处理池出水管路(7‑8)的出水端连接有二次处理系统,所述二次处理系统包括竖直设置的二次处理进水管路(7‑8‑6)、水平设置且与二次处理进水管路(7‑8‑6)出水端垂直贯通连接的水平输送管路(7‑8‑5)、设置在水平输送管路(7‑8‑5)出水端下部的U型处理管路(7‑8‑2)、设置在U型处理管路(7‑8‑2)下部的二次沉淀室(7‑8‑2)和贯通连接在二次沉淀室(7‑8‑2)下端的二次沉渣排放管路(7‑8‑1);U型处理管路(7‑8‑2)中的一个竖直段的上端与水平输送管路(7‑8‑5)出水端贯通地连接,另一个竖直段的上端设置有二次处理排水管路(7‑8‑4);在水平输送管路(7‑8‑5)进水端的左侧还设置有疏通器,所述疏通器包括设置在水平输送管路(7‑8‑5)内腔中的顶头(7‑8‑7)、垂直地连接在顶头(7‑8‑7)左端面中心且滑动密封地穿过水平输送管路(7‑8‑5)左端板的顶杆(7‑8‑8)、固定连接在水平输送管路(7‑8‑5)左侧的顶杆收缩驱动装置(7‑8‑9);所述顶杆收缩驱动装置(7‑8‑9)包括支撑壳体(7‑8‑9‑1)、设置在支撑壳体(7‑8‑9‑1)中且贯通其左右两端的滑腔(7‑8‑9‑5)、彼此对置地设置在滑腔(7‑8‑9‑5)上部和下部的两个安装座(7‑8‑9‑2)、设置在下侧的安装座(7‑8‑9‑2)中的蜗轮(7‑8‑9‑3)、设置在上侧的安装座中的压辊(7‑8‑9‑4)、设置在支撑壳体(7‑8‑9‑1)内部且位于滑腔(7‑8‑9‑5)上部的弹簧腔(7‑8‑9‑6)和安装在弹簧腔(7‑8‑9‑6)中的弹簧A(7‑8‑9‑7);上部的安装座(7‑8‑9‑2)纵向滑动地设置在滑腔(7‑8‑9‑5)中,下部的安装座(7‑8‑9‑2)固定连接在滑腔(7‑8‑9‑5)中,蜗轮通过其旋转中心的转轴A转动连接在下部的安装座(7‑8‑9‑2)中,且转轴A的一端可转动地穿出支撑壳体(7‑8‑9‑1)并与固定安装在支撑壳体(7‑8‑9‑1)外部的减速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压辊(7‑8‑9‑4)通过其旋转中心的转轴B转动连接在上部的安装座(7‑8‑9‑2)中;蜗轮(7‑8‑9‑3)和压辊(7‑8‑9‑4)相对的设置,并且二者之间留有空隙并通过空隙套设在顶杆(7‑8‑8)左半段的外部,顶杆(7‑8‑8)左半段的外部设置有与蜗轮(7‑8‑9‑3)相啮合的螺纹;弹簧A(7‑8‑9‑7)的两端分别抵在弹簧腔(7‑8‑9‑6)的顶部和上侧的安装座(7‑8‑9‑2)的上端面;所述顶头(7‑8‑7)由两个半圆环凸块(7‑8‑7‑1)组成,两个半圆环凸块(7‑8‑7‑1)相间隔地固定套装在顶杆(7‑8‑8)的外部,且两个半圆环凸块(7‑8‑7‑1)相对置地分部;两个半圆环凸块(7‑8‑7‑1)的外缘分别与水平输送管路(7‑8‑5)的内侧壁滑动接触配合;在两个安装座(7‑8‑9‑2)的内侧上部和下部各设置有一对限位板(7‑8‑9‑8);位于下侧的一对限位板(7‑8‑9‑8)位于蜗轮(7‑8‑9‑3)的前后两侧,并固定连接在滑腔(7‑8‑9‑5)下部,且将下部的安装座(7‑8‑9‑2)固定限位在滑腔(7‑8‑9‑5)的下部;在下侧的一对限位板(7‑8‑9‑8)上各固定连接有向上延伸的一对导向螺杆(7‑8‑9‑9);位于上侧的一对限位板(7‑8‑9‑8)位于压辊(7‑8‑9‑4)的前后两侧,并对上部的安装座(7‑8‑9‑2)进行限位;位于上侧的限位板(7‑8‑9‑8)在对应下侧的限位板(7‑8‑9‑8)上的一对导向螺杆(7‑8‑9‑9)的位置设置供导向螺杆(7‑8‑9‑9)滑动通过的导向孔,上侧的限位板(7‑8‑9‑8)通过导向孔滑动套设在导向螺杆(7‑8‑9‑9)的外部;导向螺杆(7‑8‑9‑9)在上侧的限位板(7‑8‑9‑8)下部通过螺纹配合套装有调整螺母(7‑8‑9‑1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程学院,未经徐州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1173336.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