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既有电厂CO2捕集改造的混合工质动力循环发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25218.2 | 申请日: | 2019-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543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0 |
发明(设计)人: | 陈亚平;赵文娟;吴嘉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C3/30 | 分类号: | F02C3/30;F02C6/00;F25J3/08;C10J3/20;C10J3/7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既有电厂CO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既有 电厂 co2 改造 混合 工质 动力 循环 发电 系统 | ||
【主权项】:
1.一种既有电厂CO2捕集改造的混合工质动力循环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料与燃烧室子系统、汽轮机子系统、回热循环子系统、液氧供给与CO2捕集子系统;其中,所述燃料与燃烧室子系统包括气化炉(1‑1)、高压燃烧室组(1‑2)、再热燃烧室组(1‑3)、辅助燃烧室(1‑4)、第七换热器(1‑5)、第八换热器(1‑6);所述气化炉(1‑1)设有原燃料进口(1‑1‑3)、第一超临界水进口(1‑1‑4)、第三氧气进口(1‑1‑5)、燃料气出口(1‑1‑6)、残渣出口(1‑1‑7)、第二超临界水进口(1‑1‑8)、第一换热面(1‑1‑1)、第二换热面(1‑1‑2)、第一换热面进口(1‑1‑1‑1)、第一换热面出口(1‑1‑1‑2)、第二换热面进口(1‑1‑2‑1)和第二换热面出口(1‑1‑2‑2);所述气化炉(1‑1)采用煤炭为原燃料,加入在第七换热器(1‑5)中被加热的超临界水,并通过第一换热面(1‑1‑1)加热反应物料,反应生成可燃气体燃料和部分残渣;所述气化炉(1‑1)还设置有启动阶段的加热回路,由辅助燃烧室(1‑4)提供热量,通过第八换热器(1‑6)加热超临界水并通过第二换热面(1‑1‑2)加热反应物料,用于生成可燃气体燃料;所述高压燃烧室组(1‑2)设有第一燃料气进口(1‑2‑1)、第一氧气进口(1‑2‑2)、高燃给水进口(1‑2‑3)、高燃混合工质出口(1‑2‑4);所述再热燃烧室组(1‑3)设有第二燃料气进口(1‑3‑1)、第二氧气进口(1‑3‑2)、冷再热工质进口(1‑3‑3)、热再热工质出口(1‑3‑4);所述辅助燃烧室(1‑4)设有天然气燃料进口(1‑4‑1)、压缩空气进口(1‑4‑2)、启动热流体出口(1‑4‑3);所述第七换热器(1‑5)设有第七换热器热侧进口(1‑5‑1)、第七换热器热侧出口(1‑5‑2)、第七换热器冷侧进口(1‑5‑3)、第七换热器冷侧出口(1‑5‑4);所述第八换热器(1‑6)设有第八换热器热侧进口(1‑6‑1)、第八换热器热侧出口(1‑6‑2)、第八换热器冷侧进口(1‑6‑3)、第八换热器冷侧出口(1‑6‑4);所述汽轮机子系统包括前置膨胀机(2‑1)、高压透平(2‑2)、中压透平(2‑3)、低压透平(2‑4)、第一发电机(2‑5)、第二发电机(2‑6);所述前置膨胀机(2‑1)驱动第二发电机(2‑6);所述高压透平(2‑2)设有高压透平进口(2‑2‑1)、高压透平出口(2‑2‑2)、抽汽一口(2‑2‑3)、抽汽二口(2‑2‑4);所述中压透平设有中压透平进口(2‑3‑1)、中压透平出口(2‑3‑2)、抽汽三口(2‑3‑3)、抽汽四口(2‑3‑4);所述低压透平设有低压透平进口(2‑4‑1)、低压透平出口(2‑4‑2)、抽汽五口(2‑4‑3)、抽汽六口(2‑4‑4)、抽汽七口(2‑4‑5)、抽汽八口(2‑4‑6);所述回热循环子系统包括冷凝器(3‑1)、低压加热器组(3‑2)、除氧器及水箱(3‑3)、高压加热器组(3‑4)、凝结水泵(3‑5)、给水泵(3‑6)、超临界增压水泵(3‑7)、第五换热器(3‑8)、第六换热器(3‑9)和疏水泵(3‑10);所述冷凝器(3‑1)设有乏汽进口(3‑1‑1)、旁路进口(3‑1‑2)、冷凝器疏水疏气进口(3‑1‑3)、冷凝器凝结水出口(3‑1‑4)、不凝性气体抽气口(3‑1‑5)、冷却水进口(3‑1‑6)和冷却水出口(3‑1‑7);所述低压加热器组(3‑2)有4级换热器,设有低加凝结水进口(3‑2‑1)、低加凝结水出口(3‑2‑2)、抽汽八进口(3‑2‑3)、抽汽七进口(3‑2‑4)、抽汽六进口(3‑2‑5)、抽汽五进口(3‑2‑6)和低加疏水疏气出口(3‑2‑7);所述除氧器及水箱(3‑3)设有除氧器凝结水进口(3‑3‑1)、除氧器凝结水出口(3‑3‑2)、抽汽四进口(3‑3‑3)和除氧器疏水疏气进口(3‑3‑4);所述高压加热器组(3‑4)有3级换热器,设有高加给水进口(3‑4‑1)、高加给水出口(3‑4‑2)、抽汽三进口(3‑4‑3)、抽汽二进口(3‑4‑4)、抽汽一进口(3‑4‑5)和高加疏水疏气出口(3‑4‑6);所述第五换热器(3‑8)设有第五换热器热侧进口(3‑8‑1)、第五换热器热侧出口(3‑8‑2)、第五换热器冷侧进口(3‑8‑3)、第五换热器冷侧出口(3‑8‑4);所述第六换热器(3‑9)设有第六换热器热侧进口(3‑9‑1)、第六换热器热侧出口(3‑9‑2)、第六换热器冷侧进口(3‑9‑3)、第六换热器冷侧出口(3‑9‑4);所述液氧供给与CO2捕集子系统包括液氧储罐(4‑1)、液氧泵(4‑2)、真空泵(4‑3)、第一压缩机(4‑4)、第二压缩机(4‑5)、第一换热器(4‑6)、第二换热器(4‑7)、第三换热器(4‑8)和第四换热器(4‑9)、第一分离器(4‑10)和第二分离器(4‑11);所述第一换热器(4‑6)设有第一换热器热侧进口(4‑6‑1)、第一换热器热侧出口(4‑6‑2)、第一换热器冷侧进口(4‑6‑3)、第一换热器冷侧出口(4‑6‑4);所述第二换热器(4‑7)设有第二换热器热侧进口(4‑7‑1)、第二换热器热侧出口(4‑7‑2)、第二换热器冷侧进口(4‑7‑3)、第二换热器冷侧出口(4‑7‑4);所述第三换热器(4‑8)设有第三换热器热侧进口(4‑8‑1)、第三换热器热侧出口(4‑8‑2)、第三换热器冷侧进口(4‑8‑3)、第三换热器冷侧出口(4‑8‑4);所述第四换热器(4‑9)设有第四换热器热侧进口(4‑9‑1)、第四换热器热侧出口(4‑9‑2)、第四换热器冷侧进口(4‑9‑3)、第四换热器冷侧出口(4‑9‑4);所述第一分离器(4‑10)设有第一分离器进口(4‑10‑1)、第一分离器液体出口(4‑10‑2)和第一分离器气体出口(4‑10‑3);所述第二分离器(4‑11)设有第二分离器进口(4‑11‑1)、第二分离器液体出口(4‑11‑2)和第二分离器气体出口(4‑11‑3);所述气化炉燃料气出口(1‑1‑6)分成两路分别通过阀门与高压燃烧室组的第一燃料气进口(1‑2‑1)和再热燃烧室组的第二燃料气进口(1‑3‑1)相连接,高压燃烧室组的高燃混合工质出口(1‑2‑4)与第七换热器热侧进口(1‑5‑1)相连接,第七换热器热侧出口(1‑5‑2)与前置膨胀机进口(2‑1‑1)相连接;前置膨胀机出口(2‑1‑2)通过阀门与高压透平进口(2‑2‑1)相连接,高压透平出口(2‑2‑2)与再热燃烧室组的冷再热工质进口(1‑3‑3)相连接,再热燃烧室组的热再热工质出口(1‑3‑4)与气化炉的第一换热面进口(1‑1‑1‑1)相连接,第一换热面出口(1‑1‑1‑2)通过阀门与中压透平进口(2‑3‑1)相连接,中压透平出口(2‑3‑2)与低压透平进口(2‑4‑1)相连接,低压透平出口(2‑4‑2)与冷凝器乏汽进口(3‑1‑1)相连接;冷凝器疏水疏气进口(3‑1‑3)与低压加热器组的低加疏水疏气出口(3‑2‑7)相连接;冷凝器凝结水出口(3‑1‑4)分成两路,一路通过阀门和疏水泵(3‑10)排出多余的水量,另一路通过凝结水泵(3‑5)连接低压加热器组的低加凝结水进口(3‑2‑1),其抽汽八进口至抽汽五进口分别与低压透平的对应抽汽口相连接,低加凝结水出口(3‑2‑2)与除氧器凝结水进口(3‑3‑1)相连接,其抽汽四进口(3‑3‑3)与中压透平抽汽四口(2‑3‑4)相连接,除氧器疏水疏气进口(3‑3‑4)与高压加热器组的高加疏水疏气出口(3‑4‑6)相连接,除氧器凝结水出口(3‑3‑2)通过给水泵(3‑6)与高压加热器组的高加给水进口(3‑4‑1)相连接,高压加热器组的抽汽三进口(3‑4‑3)与中压透平抽汽三口(2‑3‑3)相连接,高压加热器组的抽汽二进口(3‑4‑4)与第五换热器热侧出口(3‑8‑2)相连接,第五换热器热侧进口(3‑8‑1)与高压透平抽汽二口(2‑2‑4)相连接;高压加热器组的抽汽一进口(3‑4‑5)与第六换热器热侧出口(3‑9‑2)相连接,第六换热器热侧进口(3‑8‑1)与高压透平抽汽一口(2‑2‑3)相连接;在第五换热器和第六换热器中,O2依次吸收2股抽汽的过热蒸汽段的热量;高压加热器组的高加给水出口(3‑4‑2)经超临界增压水泵(3‑7)升压后分成3路,分别经阀门与高压燃烧室组的高燃给水进口(1‑2‑3)、第七换热器冷侧进口(1‑5‑3)和第八换热器冷侧进口(1‑6‑3)相连接;第七换热器冷侧出口(1‑5‑4)与气化炉的第一超临界水进口(1‑1‑4)相连接,是供应气化炉超临界水的正常运行模式;第八换热器冷侧出口(1‑6‑4)与气化炉的第二超临界水进口(1‑1‑8)相连接,是在启动阶段供应气化炉超临界水的模式;冷凝器的不凝性气体抽气口(3‑1‑5)经真空泵(4‑3)与第一换热器热侧进口(4‑6‑1)相连接,第一换热器热侧出口(4‑6‑2)与第一分离器进口(4‑10‑1)相连接,第一分离器液体出口(4‑10‑2)连接阀门排出疏水,第一分离器气体出口(4‑10‑3)通过第一压缩机(4‑4)与第二分离器进口(4‑11‑1)相连接,第二分离器液体出口(4‑11‑2)连接阀门排出疏水,第二分离器气体出口(4‑11‑3)通过第二压缩机(4‑5)与第三换热器热侧进口(4‑8‑1)相连接,第三换热器热侧出口(4‑8‑2)与第四换热器热侧进口(4‑9‑1)相连接,第四换热器热侧出口(4‑9‑2)排出被捕集的液体CO2;液氧储罐(4‑1)出口通过液氧泵(4‑2)与第四换热器冷侧进口(4‑9‑3)相连接,第四换热器冷侧出口(4‑9‑4)与第一换热器冷侧进口(4‑6‑3)相连接,第一换热器冷侧出口(4‑6‑4)与第三换热器冷侧进口(4‑8‑3)相连接,第三换热器冷侧出口(4‑8‑4)与第五换热器冷侧进口(3‑8‑3)相连接,第五换热器冷侧出口(3‑8‑4)与第六换热器冷侧进口(3‑9‑3)相连接,第六换热器冷侧出口(3‑9‑4)分成3路,分别通过阀门与高压燃烧室组的第一氧气进口(1‑2‑2)、再热燃烧室组的第二氧气进口(1‑3‑2)和气化炉的第三氧气进口(1‑1‑5)相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125218.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