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向可控硅静电放电保护结构及SOI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43716.X | 申请日: | 2019-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620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2 |
发明(设计)人: | 蔡小五;赵海涛;刘海南;罗家俊;曾传滨;卜建辉;陆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9/06 | 分类号: | H01L29/06;H01L2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房德权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尤其涉及双向可控硅静电放电保护结构及SOI结构:深N型掺杂区内设置第一N型掺杂区、第一P型掺杂区、第二N型掺杂区、第二P型掺杂区和第三N型掺杂区;在第一P型掺杂区内设置有第一P型重掺杂区、第一N型重掺杂区和第二N型重掺杂区,第二N型重掺杂区位于第一P型掺杂区和第二N型掺杂区的交界处;在第二P型掺杂区内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第三N型重掺杂区、第四N型重掺杂区和第二P型重掺杂区,第三N型重掺杂区位于第二N型掺杂区和第二P型掺杂区的交界处;第一浅槽隔离区设置于第一P型掺杂区内且位于第一P型重掺杂区和第一N型重掺杂区之间;第二浅槽隔离区设置于第二N型掺杂区内且位于第二N型重掺杂区和第三N型重掺杂区之间。 | ||
搜索关键词: | 静电放电保护结构 浅槽隔离区 双向可控硅 交界处 依次设置 | ||
【主权项】:
1.一种双向可控硅静电放电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P衬底、深N型掺杂区、第一N型掺杂区、第一P型掺杂区、第二N型掺杂区、第二P型掺杂区、第三N型掺杂区、第一P型重掺杂区、第一N型重掺杂区、第二N型重掺杂区、第三N型重掺杂区、第四N型重掺杂区、第二P型重掺杂区、第一引出电极、第二引出电极、第一浅槽隔离区、第二浅槽隔离区、第三浅槽隔离区、第一栅氧化层和第二栅氧化层;所述深N型掺杂区设置在所述P衬底内;在所述深N型掺杂区内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所述第一N型掺杂区、所述第一P型掺杂区、所述第二N型掺杂区、所述第二P型掺杂区和所述第三N型掺杂区;在所述第一P型掺杂区内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所述第一P型重掺杂区、所述第一N型重掺杂区和所述第二N型重掺杂区,所述第二N型重掺杂区位于所述第一P型掺杂区和所述第二N型掺杂区的交界处;在所述第二P型掺杂区内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所述第三N型重掺杂区、所述第四N型重掺杂区和所述第二P型重掺杂区,所述第三N型重掺杂区位于所述第二N型掺杂区和所述第二P型掺杂区的交界处;所述第一浅槽隔离区设置于所述第一P型掺杂区内且位于所述第一P型重掺杂区和所述第一N型重掺杂区之间;所述第二浅槽隔离区设置于所述第二N型掺杂区内且位于所述第二N型重掺杂区和所述第三N型重掺杂区之间;所述第三浅槽隔离区设置于所述第二P型掺杂区内且位于所述第四N型重掺杂区和所述第二P型重掺杂区之间;所述第一栅氧化层设置在所述第一N型重掺杂区和所述第二N型重掺杂区之间的所述第一P型掺杂区的表面;所述第二栅氧化层设置在所述第三N型重掺杂区和所述第四N型重掺杂区之间的所述第二P型掺杂区的表面;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P型重掺杂区、所述第一N型重掺杂区和所述第二栅氧化层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电极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P型重掺杂区、所述第四N型重掺杂区和所述第一栅氧化层连接;其中,由所述第一P型重掺杂区、所述第一P型掺杂区、所述第二N型掺杂区、所述第二P型掺杂区和所述第四N型重掺杂区形成正向电流,由所述第二P型重掺杂区、所述第二P型掺杂区、所述第二N型掺杂区、所述第一P型掺杂区和所述第一N型重掺杂区形成反向电流,从而形成双向ESD。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143716.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